【以“茶”为马】讴阳
“茶者,南方之佳木也。”
——陆羽《茶经》
茶叶的魅力在于“三分解渴七分品”。这是两大功用,而后者更为意味绵长。唐人总有雅意,无论做什么事,即便做官也以诗取仕,雅到根上了。
于是有了陆羽。陆羽的功劳在于为茶立论。而且将饮茶作为当时上了品位的雅事,并且拔到时尚的高度。他把品饮当做艺术,将饮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向细煎慢品的品饮型过渡,完成了一次喝茶方式的飞跃,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并富有文化意味。
三分解渴
七分品
为此,他写了彪炳千年的《茶经》。从煎到饮全部理论化,论及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等,喝茶需要一系列器皿和工具,有一整套程式,所谓茶道,茶味尽然在其中,有点饮者留其名的意味。从煎到饮,过程是美丽的,饮者可由此走入怡情悦性、澄心静虑的仙境。茶性有容,可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人性为一体。饮茶如修身养性,不知不觉有黄梅入身的感觉,让人走向博大和缥缈,云无出岫心,鸟有归巢意,你的精神化入茶中,饮茶就是“精行俭德”、冶性澹情。
静心
独坐
沁著茶香
陆羽开中国茶道之先河,绝非后人功利化、庸俗化的伪茶道,一味追求煮茶、泡茶、饮茶的观赏性和煽情性,终而促成商业化的煽动手段。陆羽的茶道侧重雅,侧重理,也侧重形,所以能传世,就在于他不求功利,终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自唐人后,人们知道了茶,知道了茶是可以细煎慢品的,是门可以陪伴闲情雅致的品饮艺术。从更高的层面看,因为陆羽人们对茶的精神品格的领略,从抽象的象征方式直接进入到了具体可感的茶饮艺术之境。从此,曾经不引人注目的农业植物——茶成了融物质与精神为一炉的文化产品,品茗也成了将人之感性与理性两个世界相融合的独特的文化事务。
清香怡人
心归宁静
唐人爱茶,不仅仅满足于陆羽。他们不停地发展《茶经》和陆羽学说,比较著名的有《十六汤品》,研究更加细微,比如采用什么燃料、器具和方法能获得最佳品质的茶汤。刘贞亮则归纳了茶之“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养心。十、以茶可行道。如是观之,茶德何不是人德?人德又何尝不是茶德?
茶的研究变化和学说演化,正是人们追求茶之精神享受的物象。爱茶犹爱物,爱物如爱人。对于文化人来说,唐朝是可敬的,宋朝是可爱的,元朝是可恨的,明朝是可怕的。唐宋两朝,对文人的贵尊,以诗取士也好,文人免罪也罢,起码茶,在两朝人手上,把玩得如诗词一般。记得在贵州茶乡湄潭县城攀登城中央山峰上“天下第一壶”时候,我与茶友攀援在茶马古道上,就有诗兴来袭,茶就是马,马就是茶,所谓丝绸之路不就是以马驮茶走向域外吗?如今因为唐人雅好,因为陆羽与茶经开风气之先,不禁化用诗友之名句:我想到唐朝去,以“茶”为马,今晚就出发。
捧茶入定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书评|教育|诗词|字画|旅游
顾问:徐建星 陈明秋
谭五昌 张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辑:金镯 念红 静宜
点击阅读原文,分享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