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八景”的由来及寿光八景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胜古迹和历史风物,再加上当地骚人墨客的诗画渲染,也就逐渐有了能代表本地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这些风景名胜往往以“八景”的形式记录、传播。只要看前人编纂的县志,基本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八景”。
关于八景起源,基本的说法是源于道教,是受到八卦、八仙、八大神咒、八宝妙景、八卦神景、八色光景等道教文化的影响。
到了宋代,《潇湘八景图》的出现,轰动一时,各地效仿!纷纷推出了各自地区的“八景图”。《潇湘八景图》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自此“八景”由道家术语,延伸到了景观用语。
到了明清时期,“八景”现象达到了高峰,朝廷要求每个县都要上报自己的“八景图”。也就是说完成“八景图”是当时的“政治任务”。依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八景图”也算是最早的“城市推介”了吧?。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借由风景名胜来呈现“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
“八景”发展到后来,也不仅限于“八景”,出现了十景、十二景、十六景、甚至还有二十四景。
寿光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景致,谓之“寿光八景”。
至于“寿光八景”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寿光县修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明末县志已经失传,康熙刘有成督修的《寿光县志》藏于寿光博物馆,属于“珍贵文献”无缘得见,有没有关于“寿光八景”的记载也不得而知。现在能接触到有文字记载关于“寿光八景”的是乾隆年间王椿编纂的《续寿光县志》,卷首有寿光八景的木刻图。(也与明清“八景”盛行相吻合)并且收录了本地文人骚客咏叹八景的诗词。
在寿光弥河东岸的“寿光植物公园”里,有一组石刻长廊,其中一组就是“寿光八景图”。我以为是根据县志上的木刻图复制的,比较了一下,是今人的重新创作。
现在的“寿光八景”大多已成了传说,能见到的实物已经寥寥无几。
“熙台秋月”的熙熙台,建在城北县衙的城垣之上,民国寿光县志记载“熙熙台”已经“久废”,月依旧,台无存。“望海崇台”,只剩下了秦始皇的传说,台无存,海依旧,望海的人儿何处寻?“仓颉双井”仓颉成就了“圣城”,双井早已难觅踪影。“宋台神釜”,千年宋台犹在,神釜无迹可寻。“周疃海市”,周疃村还在,只是现在划给了寒亭区。周疃有海市,飘渺云海间,有缘能得见,非神即是仙。“雾现霜城”,霜城已沉清水泊,秋水长天共一色。“王高银刹”毁于“四旧”,王高银刹入云端,一声巨响成碎片。“星落石臼”,星落村已经划给了青州,“斑驳有古致”的陨石没了踪迹,传说有二,一说修桥垫了桥底,二说日本鬼子偷走。
由此可见,“寿光八景”只能从古人留下的只字片语中回味和凭吊了……
以下关于“寿光八景”的资料摘自“新寿光县志”,有一点要更正一下,古诗作者“李振椐”民国寿光县志是“椐”新寿光县志写的是“栝”。
据旧志载:寿光县境内有八景。历代骚人墨客多以此为题赋诗作画。八景木刻图载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纂修的《续寿光县志》卷首。为存史起见,将八景木刻及可取的诗作,附之于后。
熙台秋月 址在旧县衙内,筑于后城垣上,即今人民武装部院内北端。台名取自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句意。仲秋时节,清月映廓,古城如画,登台赏月,景色最佳。今久废。
熙台秋月
[明] 张僎
秋月浸熙台,斟城共欣赏。
夜阑阒无人,松竹风露爽。
良宵怜虚度,弹琴发清响。
登熙熙台
[清] 王初桐
携幼登高去,城头一径开。
南山浮翠起,北海送青来。
共欲酬佳节,我偏愧此台。
风流彭泽令,不在治蒲才。
熙台秋月
[清] 李振栝
溶溶月色照熙台,为爱清秋玉宇开。
冷艳蟾光生粉堞,婆娑桂影印苍苔。
天风乍忆凌虚度,海气真当附郭来。
忧乐同民归大尹,登临得不重名才。
望海崇台 俗名黑冢。址在道口乡西黑村侧。此处即汉平望县故城,俗名圣母台。《方舆纪要》。“望海台,秦始皇所筑,盖升以望海者,或命名所由也。”今已圮废。
望海崇台
[明] 张僎
祖龙望仙台,崇名徒千尺。
鳌戴蓬壶静,鲸波金阙隔。
夜间风雨声,仿佛鞭驱石。
望海台
[清] 李登龙
祖龙东幸日,望海起崇台。
蹑步青云近,迎眸碧落开。
波身连大漠,潮响隐晴雷。
岛屿浮云出,鼋鼍驾日来。
独怜徐福去,不见采芝回。
望海崇台
[清] 李振栝
台高百尺厂天风,大海遥瞻气象雄。
平望分茅衍世系,祖龙鞭石破鸿濛。
遗踪寂寞归流水,旧事凄凉付转蓬。
眼底沧桑成变相,几回凭吊夕阳红。
望海台
[清] 严胤肇
高台望不见,秦地此登临。
万乘旌旗动,三山波浪深。
荒城余旧迹,少海洗雄心。
怀古空惆怅,乾坤几陆沉。
仓颉双井 仓颉墓前,东西侧各有深井1口。相传与始制文字——蝌蚪文,有些渊源。传说虽属无稽,但也足见先民们尊重文化的良好意愿。
仓颉双井
[明] 张僎
书契一泉源,万年汲无碍。
篆隶演屡迁,真草流迭代。
同文收勿幕,趋时神力在。
仓颉双井
[清] 李振栝
千秋胜地结灵光,古井双开依墓旁。
水面风云呈色相,字中蝌蚪铸文章。
精魂绕与词源近,挹注能令道味香。
为揽长绳取玄酒,殷勤洗盏吊斜阳。
宋台神釜 址在胡营乡呙宋台近旁。故老相传寿光有海眼,位于台前数十步处。古神人曾将一巨釜埋于地下,将海眼塞没。神异传说自属无据,但就此可知呙宋台历史之悠久。
宋台神釜
[明] 张僎
淮渎锁支祁,大哉神禹力。
神釜镇海眼,恍惚难解惑。
我欲发掘平,幻真将焉匿。
宋台神釜
[清] 李振栝
地脉通灵釜亦神,谁留韵事已千春。
台高百尺迎初日,水彻重泉绝点尘。
海上奇谈原不误,人间胜迹易成陈。
于今方外来司马,莫讶城南草色新。
周疃海市 相传在周疃附近,每当霜晨烟夕常有“海市蜃楼”景象出现,称为奇观。
周疃海市
[明] 张僎
海市变怪多,周疃沧溟侧。
远望万家呈,搏之不可得。
蜃气似楼台,神理谁能测。
周疃海市
[清] 李振栝
渔村放眼依中流,蜃市谁开一望收。
络绎人烟风雨集,喧阗车马往来稠。
分明贝锦连三岛,仿佛珊瑚列十洲。
今古沧桑多变幻,忘机却羡海边鸥。
雾现霜城 城址在清水泊附近,久已陷没。后此处水面常有城台殿阁出现,其象与“海市”同。古人不解其理,误以为“霜城重现”。
雾现霜城
[明] 张僎
中流象假城,人物氤氲幻。
非有亦非真,水月镜花现。
荣华烟景笼,真妄谁能辨。
雾现霜城
[清] 李振栝
薄雾连天逼早行,郁葱佳气一时生。
空中楼阁惊存没,眼底封疆乍灭明。
几欲临风夸壮丽,无缘载笔赋恢弘。
从来世事浑如梦,恍惚今朝入化城。
王高银刹 塔址在寿光城北15公里,王高镇王高村东南高地上。严冬雪后,冻云如漆,凌空古刹,银装絮帽,矗立高地,呈现一派冷峭洁净的北国风光。“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千年古迹,化为瓦砾。
王高银刹
[明] 张僎
古塔半天起,隆冬洒飞雪。
彤云笼孤峻,玉峰耸皎洁。
神境会双清,冷风吹冻月。
王高银刹
[清] 李振栝
古塔峥嵘百尺高,六花装点脱尘嚣。
光芒十里摇银海,皎洁三冬碎玉毫。
月照空寒留净宇,僧依冷淡类闲曹。
我来领略斜阳外,便是无诗兴亦豪。
星落石臼 相传在寿光城西20公里星落村(今划归青州市),苇湾旁有一陨石,状如石臼。因属罕见,旧时列为寿光八景之一。
星落石臼
[明] 张僎
系绝积气光,臼仍悬象迹。
庸人飞上天,持忤舂星魂。
殆信补天者,果炼五色石。
星落石臼
[清] 李振栝
海字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
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久识奇文镌石鼓,从教紫气焕青萍。
寒烟漠漠凌风雨,常伴松根老茯苓。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