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思是,灾祸的旁边,可能就有幸福;幸福的里面,可能就有灾祸。谁知道这种变化的究竟呢?它没有特定的标准。

曾仕强先生解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他说祸福根本就是变动的,现在看起来是祸,不久之后会发现,原来是福,当时完全看不懂。现在看起来是福,过后才知道原来这是祸,我看错了。我们都知道祸福是会变动的,但是谁都不知道祸福是怎么变动的。

为什么?“其无正也”,它没有一定的规律,是随机的,是不固定的,因为当中有太多因素。等到你完全明白了都已经时过,挽回不了了。要怪谁,就怪自己,怪自己不好好修道。

老子把政治的现象归纳成这个道理,就是说表面看起来,政治非常地上轨道,但是老百姓却越来越糟糕。

你可以看到,有钱人就没有祖国,政府要收我的税,我就把公司迁到国外去;政府不让我做这种事情,我就到国外去做;最后你逼得我急了,我干脆就移民,这都是事实。

所以法治又怎么样?治标,完全不能治本。我们必须以法治做基础,法治非常重要,然后提升到礼治,然后到仁治,最后是以道治国,那是最高的。

大家要有这样的认识,自然会一步一步提高,我们共同努力,这才是老子写《道德经》最根本的原因。

文殊兰

傅佩荣先生解读

祸兮,福之所倚;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灾祸与幸福是连在一起的,分不开的。

韩非子在《解老》里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则得事理。”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灾祸的话,内心就会恐惧害怕,行为就会表现端正、正直,然后思考就会比较清楚,代表明白事理了,后面就会有福报了。换句话说,灾祸让你心生警惕,懂得道理,表现就会上轨道了。

福兮,祸之所伏。幸福啊,灾祸潜藏在它里面。表面上很幸福,那里面就有灾祸了。韩非子说:“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就是一个人有福的时候代表有富贵,有富贵当然是锦衣玉食,吃得好,穿得好;跟别人对照之后,内心里面就骄傲了;一旦骄傲,行为就偏差了,任何动作都会背弃它应该有的道理。

所以,这两方面的解释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有福的时候就要有这样的警惕,这是正确的。以王阳明为例,王阳明在50岁的时候被封为新建伯,因为他立了大功,平定了宁王宸濠之乱。

这个时候他的父亲龙山公大寿,父亲跟王阳明说:“我们父子两个人都被封为伯,实在是难得的福气。但是不要忘记一句话,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他拿这个话来提醒王阳明,我们虽然很幸运,但是也应该非常的害怕。王阳明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他就说,这是我每天“日夜切心者也”,日夜都在关心的,担心的事。

王阳明父子都被加官进爵,享受各种荣耀,但是他们特别警惕,知道后面可能有其他的状况。所以,了解人间世事的变化,就能够越是得到富贵,越是要收敛,越是要谦虚。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祸福是没有一定的。

文殊兰

南怀瑾先生解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与福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对于人生得失的感受,在于各人的观点看法如何。这就是哲学问题。

常听人说某人有福,但福为“祸之所伏”,看来有福时,可能祸就快要来了。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人怕出名猪怕肥”,猪肥了算是有福,可快要被杀了。人发财以后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同时麻烦也就来了。一个人官大、名大、钱大,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烦大,痛苦多了。

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思想,就是从道家老子这句话来的。祸害到了极点,福便来了;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这两件事是互为因果,循环交替而来的。

但是“孰知其极”,谁知道什么是祸的极点,什么又是福的极点?人的一生中,万事都要留一步,不要做到极点,享受也不要到极点,到了极点就完了。

例如今天有好的菜肴,因为好吃,便拼命地吃,吃得饱到十分,甚至饱到十二分;吃过了头一定要吃帮助消化的药,否则明天要看医生。这就是口福好了,享受极了,反而害了肠胃。如果省一点口福,少吃一点,或者肠胃受一点饿,受点委屈,可是身体会更健康,反而有福了。

知道了这个原理,则“其无正”,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极点,岂不就歪了吗?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像包拯,他做人做得太正了,结果一点生气都没有。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