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街的故事》:宜园
宜园
作者:孟丰敏
宜园建于1925年,位于仓山区对湖街道马厂街的东部位置,其大门口在马厂街的南侧三、四十米处,有小道可通往。大门朝北,由红砖砌成,顶部建成福州地区极为罕见的等腰三角形。与其他别墅一样,上书“宜园”两个大行楷字。大门口的东侧有一棵上百年的大芒果树。
进入门口,往下走七级石阶,即可看到宜园了,该别墅坐西朝东,四直并排公寓式结构,呈维多利亚建筑风格,每直结构相同,二层砖木结构。上五级石阶为一层的走廊,一层前面为两个房间,前为厅,约20平方米;次为房,约16平方米;其后为小天井,约六、七平方米;再后为后房约14平方米。
从小天井有个逼仄的小木楼梯可上二楼,二楼有4个房间,除前面第一间约有10平方米,其余三间与一层三间相对应。一层、二层均为木地板,除厅、房之间的通道处有点破损外,其他地方保护的还比较完好。整座别墅均用红砖,宽约20米,长约30米,高约8米。
别墅前是一个大花园(东侧),约300平方米,种有龙眼、荔枝、芒果、杨桃、番石榴等果树和茶花等观赏树。别墅南侧还有一小花园。园内造小桥、流水、假山,池中有观赏鱼;西侧与鼎庐仅一墙之隔;北侧围以一堵厚墙,留有约2米宽的通道。
宜园的建造者姓叶名履亨,早年在印尼摆路边摊卖中国布料,省吃俭用积蓄回国建房基金。1923年,叶履亨携妻儿回福州后,选址马厂街建房,因为这里距离其居住对湖的父母家较近,方便就近照顾父母。其父叶端米(小名叶赞林)在马厂街的球场后礼拜堂当牧师。
叶氏祖籍古田。叶端米和弟弟(叶颂林)早在古田便跟随马厂街忠庐的先人许扬美牧师皈依了基督教,后从古田来福州谋生,居住在对湖。当叶履亨在马厂街建房后,堂弟叶见元(叶颂林之子)也于1926年在马厂街建造梦园。
同时,叶见元的弟弟叶旦元在梦园旁建以庐、以园和意园。
叶履亨有四男一女,留下三个儿子叶景星、叶景安、叶景仁和一个女儿在宜园跟着保姆生活。他和老婆带着最小的儿子回印尼经商。在印尼,老婆再次怀孕,但不幸难产死亡。叶履亨就把幼儿托付给当地人抚养,自己从此音讯全无。其家中的四个孩子成了孤儿。叶氏族人建议出租宜园来养育孩子,继续由保姆照料。在保姆悉心照料下,三个男孩坚强、懂事,顺利长大成人,并都成才。
叶端米的女儿叶秀亨曾就读于毓英女校,1935年毕业于华南女子大学,并进入塔亭医院妇产科担任护士。23岁时,叶秀亨在仓山岭后的马高爱医院工作。叶履亨的次子叶景安的夫人林路得曾是福州市第二医院的医生。林医生医术精湛,为人和蔼可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州市缺医少药,街坊邻居生病后都是找林医生看病。经她治疗后,都是“药到病除”。“文革”时期,林医生被下放到沙县,其大女儿跟在身边当“赤脚医生”,后考进福建中医学院,成为福建省级医院的名医。马厂街的老居民基本都是找林医生治疗,评价林医生为人慈爱、医术精湛,受人尊敬。
林路得医生
林路得医生介绍宜园附近早期有坟墓和停尸房,附近居民夜晚不敢出门,后来马厂街出现越来越多的洋楼,成了富商贵胄的住宅区。
宜园的面积如今是马厂街所有遗存的老建筑中面积最大的,种了各种果树如龙眼、荔枝、芒果、杨桃,还有一株和林路得医生同样九十高龄的白茶花。她说原来还有一株红茶花,可惜被家人不小心损坏了。
早期的房子里没有现代的处理粪便的设备,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总是种满各种植物,也是为了处理粪便问题。现代的马桶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各家院子里的植物明显减少了一半。有的是因为住宅空间不够,庭院被占去建房屋,有的则是嫌树木招引蚊虫被砍伐,渐渐地,本来是花果林的马厂街变成了老建筑古街。至今,宜园内居住的都是叶家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