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赵振宇:​辛店毛笔制作的传说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又向前滚动了一个世纪。公元1736年,雍正驾崩,乾隆即位。爱新觉罗的子孙们渐知,靠马背上的功夫只能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单靠武力镇压来征服百姓,无疑饮鸠止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王朝,统治者们从实践中悟出一条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乾隆皇帝登基后,布新政,废旧制,减租税,兴农商。官清吏正,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现了历史上继大唐贞观盛世后的第二个乾隆盛世。
大河的流水,可以磨平石头的棱角,岁月的流水可以抚平人们心灵上的伤痕。赵氏家族的子孙们在辛店岗下沐浴河畔,重创家业,繁衍生息,子子孙孙,代代兴隆,人丁兴旺。当年清兵屠城的悲剧,日渐淡忘,赵国玺的第四、五代后人们,赶上了好年头。
战乱岁月,人们祈求平安,祈求安居乐业。
平安岁月,人们祈求温饱,祈求丰衣足食。
盛世岁月,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要求都满足了,又觉得囊中羞涩,银根短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亦不为过。人生在世,不满足是正常的,满足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老祖先若满足于裹树叶,住山洞,茹毛饮血的生活,就走不出原始森林,就不会有后来的物质文明。
家族的长辈们,有几个是读过私塾的,视野较宽。赵珍--赵国玺的孙子年事已高,是赵门中的老族长,年轻时曾在南阳城一家商铺当学徒,能打会算,口齿伶俐,热情待客,中年后被聘为大掌柜,卸甲后在家赋闲,常告诫后人,单一种田,只能解决温饱,要想发,生意交庄稼。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学艺终是福,是艺不亏人。要让年轻人在农闲时走出去,闯闯外面的世界,学会挣钱的门路和技艺。不偷、不骗、不抢凭本事,靠智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人制宜,看谁能先富起来,于是年轻人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踏上了创业之路。
人的爱好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对创业之路的选择也不同。身高体壮者,有到南关码头上去找活路。有学铁匠的;身小力薄者,有到商铺去学相公;有到染坊、缫丝坊去当学徒,也有学瓦工、木匠的。
单说族中有一小伙儿,名叫赵谅。年方十四,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人称机灵鬼,读过三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终日打柴拾草。看到叔叔、哥哥们一个个走出家门,外出学艺去了,恨自己光长年龄,不长个子,身单力薄,心中闷闷不乐。一日,村里来了一个小炉匠,安徽桐城人,村里妇女们纷纷拿锅来补。一天下来,挣了二十多个铜板。中午吃饭时。东家端来一碗米,西家端来一碗面。赵谅看呆了,凑到匠人跟前问这问那。愿跟小炉匠学补锅手艺。小炉匠徒弟刚刚出师,身边正好缺个帮手,正中下怀,满口答应,赵谅告知父母,家人不忍心让孩子过早的离开自己,又不忍心让孩子跟着自己活受罪,经不住赵谅软磨硬缠,最终还是依了儿子。赵谅高高兴兴的跟着师父,外出闯荡去了。
一年过去了,赵谅跟着师父跑遍了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省,肩挑四、五十斤重的担子,箱子里放着生铁、煤炭,每到一处放下挑子,师父生火化铁,赵谅头顶破锅,四处吆喝,有人拿锅来,有人将锅交给赵谅补好后再送过去,常常头顶四五口锅压的直不起腰,夏天晒得身上只流油,烟熏火烤,又黑又瘦,像个非洲黑人。冬天两手开裂,像两块松树皮,晚上很少住店,常常露宿在草垛及屋檐下,夏秋蚊叮虫咬,冬日寒风透骨。
年底,外出挣钱的游子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过年,赵谅随师父一块儿回到了桐城。师父师娘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热情款待,做了新衣新裤。年轻人爱动,在屋里呆不住。饭后,独自一人外出闲逛。桐城郊外,村庄稠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办年货,扫烟除尘辞旧岁,杀猪宰羊迎新春,唯有一家门口整齐的摆满了成捆的毛笔,笔头上刚上过胶水,在阳光下晾晒。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不时的从屋子里往外拿。经询问,知道这是一家毛笔手工作坊,有十几个匠人终年在此制笔,过罢年要外出销售,现在正忙着上胶。不时有工匠出出进进,一个个皮白肉嫩,红光满面,上下衣裤,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赵谅看呆了,心里想,制毛笔多好,风不吹,日不晒,吃的白白胖胖,穿的干干净净。我要学制笔工艺该多好啊!又一想,不妥,跟师父讲明,两年出师,这才不到一年就见异思迁,自己也说不出口。但又一比较,自己的手艺现在又苦又脏又累,出师后自立门户,仍然是又苦又脏又累。他开始厌恶补锅这个行业,迷恋上了制作毛笔这门手艺。回来后,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迟迟没有睡意。
人心里的事都无形的写在脸上,进门不问荣枯事,察言观色尽可知。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师父师娘的眼睛,两人原以为他想家了,连问数次,他总说在这儿过年挺好,不想家。
师父是个细心人,对自己的徒儿最了解。赵谅跟着他十个月走南闯北,串百家门,吃百家饭,穿的破破烂烂像个叫花子,揽活时多次被恶狗咬伤,不掉一滴泪,不叫一声疼。走路时一瘸一拐,还要挑担负重。衣单裤薄,耳朵,脸蛋都冻烂了,自己的儿子和徒儿是同岁人,他能吃这个苦吗?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一家人吃了饺子,屋子里生了一盆炭火,暖意融融。桌子上放着花生、瓜子、糖果,一家人边吃边聊,乡里人叫熬年。师父问赵谅有什么想法只管说出来,别闷在心里,对身体不好。
赵谅毕竟是个只有14岁的孩子,经不住师父再三追问,终于实话实说。但保证不食前言,两年后再改行也不迟。师父笑了,拍了拍赵谅的肩膀:“师父没看错人,是个好孩子。安心过年,一切听师父安排。”
正月初三,人们都沉浸在走亲串友的欢乐中,只见师傅备了一份厚礼,穿着合体的长袍短褂,头戴毡帽,去了三里外的制笔做坊,掌柜家姓蔡,和师傅家是系情。去时满怀希望,回来时一脸无奈,礼物一样不少,原封带回。接连又去了两家,尽皆如此。
转眼到了正月初六,初六大开市,外出求财的人纷纷焚香祷告,踏上了征程。师父也要走了,临行前对赵谅说:“你安心留在这里,让你师娘托人想办法,不就是想学制笔吗?小事一桩,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次让你哥跟我出去锻炼锻炼,他比你壮实”。赵谅说啥也要跟师父走,师父发怒了:“按我说的办,再不听话我就不认你这个徒弟。”赵谅哭了,师父师娘落泪了,耿直厚道的师父带着儿子走了。赵谅在师父家住了下来,总感到对不起师父师娘。见异思迁,半途改行,师父师娘不但不怪罪他,反而皆尽全力成全他,人家对他越好,他心里越感到不安。担水,扫地,砍柴,用劳动弥补心中的愧疚。
正月十五闹元宵,村子里舞狮子,撑旱船,唱大戏。师娘领赵谅去看戏,演出的剧目是“唐伯虎三点秋香”,当看到唐伯虎自卖自身,巧入相府,与秋香花园相会一场后,赵谅心里为之一动,自语道:“好计,好计。”
师父走后,师娘一刻不敢怠慢,央人托己又去了多家制笔作坊,结果是一致的。其实,这也难怪师父师娘面子小。明末清初,用笔之人很少,制笔之人也少。物以稀为贵,制笔乃一冷门工艺,作坊里有一套严格的规矩,手艺只传儿子不传闺女,生怕闺女出嫁后把手艺带到婆家去。自家的闺女尚不传,又怎能传给外人呢?碰壁是理所当然之事。也不能怪作坊掌柜太不讲情面,没规矩不成方圆,行规谁都不敢乱破。
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娘,师娘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一定要小心谨慎。莫让人家识破,路怎么走,你自己决定,需要置买什么?说一声,我全力配合。”赵谅乐了:“办法我已经想好了,只要有师娘的支持,一定能成”。
二月二,龙抬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杏花开了,柳絮黄了。河边的青草,染绿了河畔。水中的鱼虾,不时的蹿出水面。路上,赏春踏青的人川流不息。桐城西南有一小镇叫平桥镇,镇上人外出经商贩运,历史悠久,富甲一方。镇上青堂瓦舍,亭台楼阁。手工作坊星罗棋布,单毛笔制作,就有十几家。
镇上来了一个提篮叫卖的小伙子,身材瘦小,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胳膊上挎一个竹篮,篮中放一铜盆。盆中酱牛肉香味四溢,为防尘保温,上面用白棉布覆盖。小伙子一路走一路吆喝:“卖牛肉,咸香酥烂,先尝后买”。喝叫半天,没人光顾。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赵谅第一次出现在镇上,又是个年纪不大的娃娃,口音又是外地人,没人理他,在预料之中。他不急不躁,仍不停步的在大街上游转,吆喝。
时近正午,赵谅串到一家青砖灰瓦,门楼高大的大户门口,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靠在躺椅上,悠闲自得的晒太阳。从衣着上看,老人家境不错,面带善容。他走近老人,很有礼貌的和老人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酱肉,祖传秘方,18味调料卤制,香味纯正,老少皆宜,先尝后买。今天刚开业,价钱减半。一边说一边掀开棉布,肉香扑鼻,赵谅选上好里脊,用刀子给老人切了一块,让老人品尝,老人说啥也不接,赵谅一个劲儿的让,无奈勉强接下,尝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说几个好字,连价也没问,让赵谅给切了二斤,用油纸包好,言回屋取钱。进屋用自己的秤,一称二斤四两。世上之人大抵都有爱占便宜的习性,老人也不例外,心中大喜,付钱后领赵谅去东家,串西家,左邻右舍或两三斤,或半斤四两,多少不等买就送,随便尝,一篮牛肉卖了个净光。
连续几天,买肉人吃出了味道,卖肉人找到了市场。人地皆熟,进镇后不用吆喝,买肉人就围了上来。俗言: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凡品尝过小伙牛肉之人都给做了义务宣传,一人传十,十人传百,不久镇上都知道赵谅牛肉卤的好,价格低,称头足,唯独制笔作坊还没光顾过。
一天,刘氏作坊的掌案大师王永,见街口围了好多人在买牛肉,凑近问价,有人介绍,这是刘氏笔庄的掌案大师,手下七八个人儿,是个大买主。赵谅听了,心中暗喜,遂客气的给切了一块让品尝。王永也不推辞,尝后赞不绝口。大凡挣钱容易者,花钱也舍得。笔店,初一、十五打牙祭,笔匠们个个都是馋猫。今天正好是二月十五,王永把赵谅领进作坊,喊来刘掌柜,言牛肉好吃不贵。刘掌柜二话没说,将篮内的六斤牛肉全买了,并叮嘱赵谅,隔三岔五来一趟,绝不让你空跑。
刘掌柜果不食言,送到必买,每次三斤五斤不等,匠人想吃,东家就买,赵谅也会事,买五斤打八折,掌柜乐意,匠人欢喜。赵谅虽未赚到分文,但心里高兴。有时三五天不来,匠人们还想念他,关系在一天天的拉近。
五月初一,端午将近,又逢打牙祭日。刘掌柜备了酒菜款待匠人,让赵谅多送点肉,中午在家做客,赵谅应允,应约而来,给刘掌柜带了两瓶古井老窖。五斤牛肚,刘掌柜说啥也不肯收。赵谅软磨硬缠,刘掌柜收了礼,陪赵谅喝了不少酒。自此,赵谅成了刘家的常客,王永也常邀赵谅到作坊内去拉家常,赵谅开始了自己的剽学生涯。
原来,这不经眼的小毛笔,制作起来还挺麻烦。经拔、腌、并、梳、裁、择百道工序而成。其中有十几道工艺,由掌案大师王永一人来做,其他人行内叫“供下作”,工艺比较简单。赵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师娘托人从材料房里买了工具、羊毛,依样画葫芦。
万事起头难,制笔工艺也是如此,第一步,梳麻衬,人家梳起来很轻松,自己梳起来,梳子光往左手拇指食指上扎,不一会儿,盆中的水就变红了。他曾听王永说自己的徒弟,这一关过不去,就别想学笔匠,再疼也要坚持。因手上有伤,怕刘家看出破绽,连续数日没法去刘家,一直到梳子用顺了,不再扎手了,才大胆的去了刘家。
赵谅不愧叫机灵鬼,读书时过目不忘,现在把精力全放在学制笔上,立志若专,反难为易,进步很快,把每道工艺的名字,难点、要领都记了下来,反复揣摩,反复实践,多少个不眠之夜,师娘催了一次又一次。
耐寒的腊梅谢了又开,赵谅在师娘家已经整整一年了。腊月二十三,师父带着儿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听了师娘的诉说,师父笑了,连夸赵谅有志气,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三年过去了,赵谅长高了,也吃胖了,制笔工艺谈不上精,但可以一手独立操作。为了验证自己的记手艺否过关,让师父把自己亲手做的毛笔拿到一亲友家,让账房先生写试,先生用后,说原料不算太好,但工艺还可以,笔能用,赵谅笑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过罢春节。赵谅提出要走了,师父师娘恋恋不舍,赵谅也舍不得离开师父师娘,赵谅跪在师父师娘面前,给二人磕了三个响头,感谢二人的大恩大德,一日拜师,终生为父,滴水之恩,日后当涌泉相报,师父师娘泪湿衣襟,急忙将赵谅扶起。世上万般愁苦事,惟独生死与离别。
正月初六,赵谅随师父一道,边做活,边赶路,迤逦西行。三月底,回到了阔别四年的故乡,亲人相见,问长问短,左邻右舍,本家长幼都来探望,屋里院外挤满了人,爷爷赵珍语重心长。今日引进制笔技艺,十年后,让全村的人们都学习制笔,只有形成大气候,才能挣来大钱。当爷爷问起卤牛肉的技艺时,赵亮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棉纸,上面写有18味中草药,祖传秘方四个大字。
五年前的一天早上,赵谅起早去东岗捡牛粪。时值隆冬,严霜似刀,寒风似剑,岗下路边,卧一老者,衣服破烂不堪,身下铺一条麻袋片。赵谅上前,将老人叫醒,问他为何夜宿路边?老人言乃黄泛区人氏,出门要饭,与家人走失,自己教过私塾,不会讨饭。全靠家人讨来吃点。与家人失散,已三天没吃东西,行走不动,晕倒路边。
赵谅放下粪筐,将老人搀扶到岗半腰的土地庙里,捡来干柴、干草生火取暖,又回家,让母亲给煮了一罐米粥,喂老人吃下。老人本无疾患,吃饱肚子,恢复体力。执意要去寻找家人,赵谅知老人不会要饭,又给老人包了十几个馒头。老人感激万分,无以回报,遂将祖传卤肉秘方一字不漏说了一遍,赵谅回家后将秘方写在纸上,想不到秘方给帮了大忙。
赵谅给家人述说了四年来师父师娘对自己的厚爱及帮助,家人无不感动,杀鸡宰羊,沽酒盛情款待。师父在辛店逗留十余日,须上路了,赵谅一家难舍难分,送了一程又一程,洒泪而别。
赵谅深知自己三年来所学的只是些简单的东西,距一个好匠人还相差甚远,关起门来潜心研究。先做好羊毫笔,再钻研狼毫笔。狼毫笔,成本高,难度大,大部分匠人做了一辈子笔,但不会做狼毫笔。
狼毫笔的主料是霜降后黄鼠狼的尾毛。辛店东面荒岗野岭,草木丛生,黄鼠狼、野兔、野猫极多。入冬后,常常成群结队跑村子里,扒鸡笼,偷吃鸡鸭,村民们对此深恶痛绝。现在听赵谅说这些动物的皮毛可制笔可卖钱,纷纷上岗猎捕。赵谅收购后带到当时制笔业比较发达的湖州善琏贩卖,从湖州换回优质羊毫马毛,跟当地匠人切磋,一举多得,收益颇丰,为辛店毛笔日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数年后,赵谅的两个儿子,赵国玺的第六代传人赵士钧、赵士昌,子承父业,精益求精,广收徒弟,开门办作坊。赵氏兄弟笔店的诞生,改变了辛店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0)

相关推荐

  • 原创 | 钦臬传 · 金银劫 3

    第八章 以弱示人 两天后的傍晚,刚从钦库回来的我和陆休在钦臬司门口打了个照面.我们一边往里走一边讨论各自的案件. "钱庄有没有发现无印记的银元银两?"我问道. "没有.& ...

  • 七十年代,师父用十五斤小米从一个乞讨老人...

    七十年代,师父用十五斤小米从一个乞讨老人手里换来的方子,却治好了数千位胃炎患者,师父说:紧衣缩食两个月,换来这么多患者的痊愈,是值得的!   十几年前,师父八十岁大寿,那天师父很是高兴,平时沉默寡言的 ...

  • 师娘瞒着师父偷偷给我的治疗脑瘫的方子,我...

    师娘瞒着师父偷偷给我的治疗脑瘫的方子,我一直用到现在,帮助很多患儿恢复健康. [方药]熟地.山萸肉.怀山药.茯苓.鹿角霜.丹皮.泽泻.牛膝. [用法]共为细末水丸,每服3g,每日服2次,淡盐汤送下. ...

  • 从按摩到大夫,“60后”女子的中医路——瘫痪后的倔起

    我叫李文娟:来自山西定襄,是穷人大夫武耀成的第六十二名师承弟子. 在学医的路上走得弯弯曲曲,心心念念想跟一个懂医的人学习,对我来说真的很难找到.我原来会按摩,瘫痪过,我自己救了自己,我就想过还要学针灸 ...

  • 罗浮明月照晟熙 | 第13章:我要一坛

    这个又得从郑留顺说起.郑留顺本不姓郑.因太白酒庄老东家只得一个女儿郑来娣,舍不得出嫁.为了郑家祠堂有后人祭祀,香火延续,因此,在老家乡下寻了一位家境贫寒,老实本分,知根知底的后生,招赘入郑家,才改姓的 ...

  • 【总第1125期】【河南·叶县】赵长兴丨徐亚沛的太极情缘

    徐亚沛的太极情缘   文/赵长兴     五月的昆阳大地,石榴花红,麦浪飘香,全民健身月活动正在各乡镇社区.蓬勃展开,每天清晨,在叶县城区绿地广场的西段,一名青年人在练太极拳,他那行云流水的动作,扎实 ...

  • 我的师娘豆红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呃,我为什么这么开心呢?不对啊,为什么师父的开头顶天立地,师娘的就这么喜乐呢? 宝贝,千万不要拉粑粑,千万不要拉,千万不要...... 带娃的师娘好憔悴,师娘,你怎么还带上洋 ...

  • 罗浮明月照晟熙第二卷 | 第3章:拔拳相助

    "好笔,不画画儿,写字的笔都拿些来看吧."赵晟熙说道:"师父不教你画画儿吧?"   "师父会画,也不知教不教,买些个吧,孝敬师父也是要的.对了,哥,你 ...

  • ​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赵振宇:辛店村兵难的传说

    辛店村兵难的传说 1646年,清兵攻占中原,战乱祸及南阳,遭到了中原军民的奋力抵抗,入侵清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杀人杀红了眼的清兵,为了从精神上征服中原人,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实行 ...

  • 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赵振宇:常香玉作坊任乡亲的故事

      赵振宇:常香玉作坊任乡亲的故事 陕西汉中,是辛店卖笔人都熟悉的地方.有人从这里往西进川,有人从这里往北入甘,这里是外出卖笔人销售路上的驿站,汉中的名胜古迹,轶闻趣事,风土人情,常做为话题,在作坊里 ...

  • 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赵振宇:老龙湾的传说

    赵振宇:老龙湾的传说 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漫天雪飘.但赵氏兄弟笔店的做坊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灯火辉煌,热气腾腾.作坊内挤满了人,冬夜漫长难熬,晚饭后聚在作坊内摆龙门阵.工匠们边听故事边干活,时间在欢快 ...

  • 老南阳讲老南阳记忆||赵振宇:赵庚新的故事

    赵振宇:赵庚新的故事 大游梆戏剧班在辛店演出多年,和辛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辛店人爱戏,懂戏,看戏,学戏,不少人都能唱,但唱得好的人并不多. 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叫赵庚新.父亲是出了名的笔匠,多次劝儿子拜师 ...

  •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朱书珍​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21年6月6日,晴,周日 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历史的博物馆,经过的人,遇到的事,总结的经验,都成为后来人弥足珍贵财富.前些年,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 ...

  •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聚堂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21年1月28日,晴,周四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这个益博社工沉淀了三年的项目,依然不断的被人们提起,当然也有人不断的离去.278个老人,俨然278个家庭, ...

  •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春堂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春堂

  • 0:00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春堂2

    0:00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春堂2

  • 0:00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春堂3

    0:00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春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