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你也可以成为钢铁侠

2015年被称为人工智能的里程碑一年,在人工智能方面,各家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连软银投资的孙正义也提出了一个孙正义公式——未来决定GDP排名的不是人口数,而是机器人的数量和智能化程度。这也引起了职场人士的恐慌,我们的工作真的会被机器人所代替吗?

想想那个萌哒哒的大白,人类与智能设备,甚至是机器人也可以愉快的相处,根据德勤《2015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中国调查数据分析》,越来强大的计算机与相关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将会提高办公效率,但会让企业重新思考对于岗位和员工技能的要求。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此,当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的进入工作场所,职场人士在积极运用之外,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提升。

“机器人化”V.S “零工作”时代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及个人偏向于选择机器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劳动成本以及老龄化问题。据行业人士分析,如今,机器人技术早已冲破了制造业、服务业。根据最新预测,2018年将有300万人给机器汇报工作,而机器替代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比如说文档管理员,药剂师等等,即便是对于首席执行官这样的岗位都有20%以上的工作可以被机器替代掉。

不过,国银行巨头巴克莱面对“机器人的崛起”时称,不应感到惧怕,而是应该去拥抱它。毕竟工具依旧是工具,伦敦经济学院教授AnthonyAtkinson也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是无法避免的,更确切地说,这取决于政府,消费者的选择,因为这些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以及如何使用它们。”德勤的报告也指出,现代自动化与员工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自动化设备不仅能够将人类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能够创造更多价值。借助一些外部设备,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在亚洲国家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可以提升职场中的工作效率。

你听说过外骨骼吗?

在电影《钢铁侠》中 ,工业家及发明家托尼·斯塔克制造了一套高科技盔甲,保护自己逃生,从此变身“钢铁侠”,保卫地球。穿上这套盔甲之后,托尼变得力大无穷,这并非是完全虚构,已经成为现实。

这样的盔甲装备其实就是一直被热炒的可穿戴设备,在专业领域一般用Exoskeleton(外骨骼)这个词汇来指代。外骨骼(Exoskeleton)一词,源自节肢动物门的动物,比如螃蟹、虾等动物的外壳都可以称之为是外骨骼。

在美国国防部,医疗可穿戴装备外骨骼系统(类似于漫威漫画里的盔甲)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且运用到美国军队中去。其实,外骨骼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机器人市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进来,最初的医疗和军事方面的应用已经拓展到日常应用场景,比如增加员工的生产效率,甚至是帮助老年员工延长工作时间。在全球的某些工作场所,外骨骼作为一种可穿戴设备,在日本,一些企业已经给员工发放外骨骼设备,协助员工工作,提升工作质量。

案例

技术弥补不足 日本老人迎来新的工作体验

在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催生出的劳动力短缺。但日本畅销书《老龄化的生意:多样化市场10大成功策略》的作者、商业顾问Hiroyuki Murata指出:“我们必须纠正自己的观点,从“防衰老”切换到“智能老龄化。”在一些情况下,企业通过技术来弥补老年员工的不足,比如说日本企业Obayashi在建筑工地上使用的外骨骼。

在东京市中心的一个办公楼建筑工地,67岁的老先生Kenichi Saito像年轻人一样毫不费力地抬起44磅重的板子。

他的秘诀是:腰部和大腿上绑着一套可弯曲的外骨骼,传感器直接接触他的皮肤。当他的肌肉开始运动时,传感器就会指挥外骨骼配合他的动作,将他身体负荷的重量减少18磅。

不服老的Saito说,“我现在能背起的重量,和十年前能背起的一样。” 外骨骼的使用,可以延长Saito的工作年限,也可以让公司有足够的员工可以使用。

在日本北海道,60岁的土豆收割者使用橡胶“智能服装”,可以让弯腰变得更容易。东京羽田机场的行李搬运人员也采用了类似的辅助设备。

在德国,传统的汽车公司,在依赖使用机械手臂减少人工操作的同时,也在为工人研发外骨骼支撑设备。德国的宝马汽车公司就已经和慕尼黑大学合作,给员工分发一种3D打印定制的手套,能够帮助大拇指完成重复性的生产动作。

这些外骨骼装备让人类能够适应更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成为电影里的“钢铁侠”,但同时,在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的条件下,人类扮演了机器的中枢控制系统的角色,更需要发挥大脑的智力作用。

可穿戴设备的热潮

随着Z世代(1994年-2010年间出生的群体)在2016年开始步入职场,他们将和千禧一代一道在职场推动可穿戴设备潮流。研究发现,71%的16岁至24岁年轻人希望拥有可穿戴设备。

来源:译言网

现代上班族的工作一天通常往往是这样的:智能手机中的闹铃提醒该起床,安装的智能软件自动提醒天气情况,运动手环会实时提醒自己的健康状态,比如,可以提醒你到点喝水,这些自动化软件都已经融合到了生活之中,他们是我们的生活助手。

可穿戴设备除了检测健康、生产率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帮助员工与公司同事及上司随时保持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座高科技办公楼Epicentre,员工手中植入了微小的射频识别芯片。若有人想进入办公室,只须挥手即可。要买午餐或者交换名片,也只需要挥手。他们回家的时候,芯片仍然在他们的皮肤中。

这显然会引起一定的关于隐私的争议,以及如何进一步使用与分析数据的问题,企业在引入可穿戴设备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员工福利,而更是一种员工健康管理工具,在数据运用与分析方面,也是需要可穿戴设备行业需要去重点解决的。就如穿戴之父彭特兰所说,很多可穿戴设备有些意思,有点好玩,但它们不是你必需的,它们并没有真正地为你的生活增加价值,这是它们客观存在的障碍。因此,可穿戴设备是否为工作带来真正价值才是未来的关键点。果壳电子顾晓斌的分析也不无道理:“有大的巨头进来,才能推动行业大发展,就像当年智能手机一样。苹果没有落下来,这个市场不会火起来。”市场还需要更多的行业巨头涌入,才能形成一股大的力量。

未来方向:站在技术之上

在世界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会CES2016大会上,各大厂家都在展示新产品,这些种类多样的机器人代表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就意味着机器人将代替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可穿戴装备外骨骼系统也将被更多的制造型企业所运用,这些都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在人类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一切好处时,我们也深处忧虑的一端,当机器可以取代一些,当外部的电子设备时刻掌握着我们的个人工作与生活中的数据,我们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去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未来的工作。

2015年12月22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与中国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中心SMG共同宣布,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作为实习主播入职中国上海东方卫视新闻中心,代替先前的人类女主播,负责《看东方》晨间新闻直播节目天气播报工作。此举可以解放人工,让员工把精力放在事实和逻辑的分析、深度的内容观察上,同时这也是智能主播无法代替人类的地方,小冰等智能技术解放的是人们效率不高的问题,未来的媒体人应该是站在技术之上的。对于媒体人来言,更要提升分析能力。这也是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在进入职场之后,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在德勤的《2015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中国调查数据分析》中提出,在自动化形成大潮的今天,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对于工作岗位和员工技能的要求,而正这是当下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人力资本趋势的相对紧迫度比较中得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文化与敬业度、学习与发展和领导力处于前三位。企业在员工与发展方面需要迎头赶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20%;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56,000台左右,同比增长51%,连续两年居全球首位。人机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技术的进步,将提升劳动力素质,进而产生新的劳动力优势。同时员工也要提升技能,迎接机器化时代。

但在德勤的报告中显示,与2014年调查结构相比较,2015年参与调研者对于人力资源与人才项目现状整体评价不高,4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和人才项目仅仅“合格”甚至“表现不佳”,而这一人群只占全球受访者的32%。

随着机器化大潮的深入,更是凸显出中国蓝领大军的职业教育问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职业教育得到国家财政重点投资。企业在蓝领员工职业教育方面,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企业中,人才发展问题也成为重点,如何让企业在培训中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一直是困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应让员工掌握更多核心技能,让员工能够高效运用可穿戴技术,也可以与机器人成为最好的拍档。

本文刊登于HRoot《人力资本管理》。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HR,你是怎样一步一步招到错误人选的?


沟通中,如何让员工在30秒内记住你表达的内容?


订阅中国发行量第一的人力资源期刊《人力资本管理》送大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