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寒蝉鸣
立秋时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三候,寒蝉鸣。
寒蝉,是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似蝉而小,青赤,有黄绿色斑点,翅透明。
蝉,一名“知了”。它与佛家“禅”音相同,寓意“知了”:
“知”即智慧,“了”为觉悟。
寒蝉因阴而鸣,立秋之后,逐步天凉,再过些时日,寒蝉也就无法再鸣叫了。
这就是 “噤若寒蝉” 的意思。
盛夏的一声蝉鸣,穿云破日而来,抢先叫醒热烈的夏。一唱三叠,反复歌咏。分明是同样的节奏,引来万虫合奏。倒也高低调分明,也如金声玉振。自入夏以后,始终不绝于耳。
而秋日的蝉,却引人悲凉。
回忆童年的夏天,从林间蝉鸣开始,相和满池蛙声。那时风起故园,午后的花径,有斑驳的树影,清脆婉转的各色鸟鸣,不曾掩盖分毫蝉鸣。
也会寻了蜘蛛网,用竹篾简单绕一个圈,制成再简易不过的捕虫网。那时的夏天,白昼总是绵长而缓慢,等到星月升起,西天瑰丽的黄昏依然未曾谢幕。总以为,捕获一只蝉,就能捕获一个夏天。童年的夏天,天真至此,亦美好如斯。
从不曾去追究一只蝉的春夏秋冬,便天真的以为“蝉活一夏”。
生而为蝉,生命从幼虫羽化而来,通常要在阴暗的地底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穿越漫长似无尽的等待,不知它曾历过多少痛苦,才终有一日破土而出。
飞上高高的树枝,也似鹰击长空、鱼跃大海,将生命变作不竭的奏鸣曲,激昂高唱。
这样以后,它所拥有的生命,不过是一个夏天。
如此,岁岁年年,我们相逢一夏的蝉鸣声,是否从来都不是旧岁之蝉?
朝饮清露,夜宿高枝。夏生秋亡,一季之声。
生,是如此不易,是否早已堪悟生涯苦短,所以才会朝复暮,吟唱不息?
用尽全部生命,终成夏日最响亮的绝唱。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在古人的眼中,蝉是神圣的灵物,有着极高的地位。
它寓意纯洁、清高、通灵。
它的生命历程象征重生,是生命的无限执着与信念坚持。
北宋宰相佩戴貂蝉笼巾;
古代葬礼,也会将玉蝉放入逝者口中,寓意庇护与永生。
○ 汉代玉琀蝉
无论是“冠蝉”,还是“玉琀蝉”,都非普通平民百姓可享用的规格礼仪。
古代文人对待蝉,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愫。
因其居于高树上,餐风饮露,有“居高食洁”的美德。
因其目在腋下,深谙韬光养晦,有“清虚识变”之能。
古人将蝉赋予“五德”:文、清、廉、俭、信。
头上冠带,是为文;
含气饮露,是为清;
不食黍稷,是为廉;
处不巢居,是为俭;
应时守节而鸣,是为信。
君子当习蝉之品德,
“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晋·陆云《寒蝉赋》)
此外,蝉数年蛰伏,一朝破土而出,“一鸣惊人”,是旧时人们对科举及第的美好祝愿。
蝉栖身在竹林间,便寓意“知足常乐”;
若与葫芦相配,是“福禄双全”;
若将玉蝉佩戴在腰部或将蝉形玉坠串成链子,寓意“腰缠万贯”……
这些种种,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蝉的不尽喜爱与无数期待。
自古不乏对蝉的歌颂者,借蝉来寄托理想抱负,唐代有咏蝉“三绝”:
虞世南的《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立身高洁,非借外力,实有才干而被重用。
骆宾王的《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岁月蹉跎,美人迟暮,英雄老矣,而壮志未酬。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生命中的大好时光被党争牵连耽搁,谁人能洞察自己的清白,世间还有谁是同道相知?
蝉,是孩童时代的美好记忆。因一夏蝉鸣声,遂与自然联系密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从古至今,总有一份天真稚趣,不曾被时代抛却。
蝉,亦是清冷、孤寂的象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一片清越激昂的蝉鸣声中,有更清幽的夏,落在无边绿意中。
不仅白昼,在宁静美好的月夜里,亦有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至于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则别有一番清冷、寂寞之感。
无尽的蝉声中,亦有无尽禅意。
它如隐士般孤傲,清绝脱俗,有高风逸韵。生在尘世,却远离世俗浮尘。一生中,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尽情歌唱生命的悲欢。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曹植《蝉赋》)
“听蝉鸣声声,悟得禅意几分。在最燥热的夏,怀抱清幽,思想清明,断却无边烦恼事,自有清净自然。“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
(明·空室禅师《闻蝉》)
且听蝉鸣,且入禅意。
生而为蝉,历经无尽苦难,
若一生修行,为有一个灿烂的夏,缓缓盛开。
金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