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金陵怀古册》

石涛
(1642—1707年)
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
苦瓜和尚、瞎尊者等
出家后法号元济、原济等
在中国书画史上
石涛与弘仁、髡残、朱耷
合称“清初四僧”,影响巨大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以珍贵稀有的东亚文物闻名于世。美术馆的珍藏中,有一本清初大画家石涛(1642—1707年)的金陵山水册页。
珍藏在此馆的石涛《金陵怀古册》,计十二开,每开写金陵一景。用笔恣肆,水墨淋漓,色墨交融,是典型的石涛成熟时期作品。
第一开:追忆的是金陵南郊雨花台畔的长干寺“一枝阁”图景,这位遗民画家十分迷恋羁旅金陵的那段岁月。他以略带俯瞰视角表现立于台畔的屋阁,四周残树环绕、淡雾迷蒙,一士独立栏前似在凝神远眺,又仿佛静夜沉思。浅绛色的山冈与淡蓝色的月夜和谐呼应,营造出一种清虚静逸的境域。
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
一贫从到骨,太叔敢招魂。
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
何人知此意,欲吟且声吞。
清湘大涤子一枝闭门语。
其中蕴含着一种孤寂、悲郁的个人情愫。
第二开:画面承载了石涛昔与友人秋游城西丛霄道院的内心感慨。古老的城垣、清秀的山峦、开阔的大江、行进的棹舟及空的雾霭等等,一一皆从画家脑海中浮现出来。在苍茫空旷的苍穹中,石涛的深情题咏令人更觉画境之妙:
鸡鸣月未落,钟散寒潮清。
结伴丛霄游,问舟秋水行。
江空塔孤见,树开峰远晴。
幽意一林静,起我长松情。
与友人游丛霄作画,大涤子。
第三开:表现石涛步友人诗韵的画作。但见四面环山,孤月高悬,空屋小院,门窗皆开,惟不见友人前来。画家由衷倾诉:
四壁窥山月,墙崩老树支。
酒人催翰去,骚客恶书迟。
烧竹余新笋,餐松忆旧枝。
斯时无可对,惟复把君诗。
枝下次友人,大涤子。
诗中所呈现的荒凉寒寂景象,莫非就是石涛当时心境的客观映照?
第四开:系石涛忆写在“江城阁上送春”的情形。图中突岩高耸,阁依山间,一水穿桥而过,两只空舟泊岸。画家因此感慨:
山南山北近痴憨,
买醉春风有甚堪。
无计送春春亦远,
尚凭消息勿轻谈。
江城阁上送春作画之一,
清湘老人极。
大自然中的春天气息,给内心郁闷的石涛带来一丝难得的慰藉,丹青意趣十分浓厚。
第五开:图绘的是金陵城内老虎桥北头的徐府庵古松树。相传该树原先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手植,千年之后依然坚韧挺拔,与低矮的土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石涛在此进一步释怀:
脱尽凡枝叶,从根鼓直条。
周身封古雪,一气撼青霄。
自有齐天日,何须问六朝。
贞心归净土,留待劫风摇。
徐府庵古松树,大子若极。
从中可见其内心的思旧忧伤之情,昔日皇帝遗物似乎亦成了降临人世消解苦难的罗汉。
第六开:描写的是石涛独访金陵南郊东山之景,相传东晋名流谢安在此演绎了“东山再起”逸闻轶事。虽然六代繁华早已消逝,但是画家的内心此刻恍惚又返回到从前,不禁题笔抒情:
不辞幽径远,独步入东山。
问路隔秋水,穿云渡竹关。
大桥当野岸,高柳折溪湾。
遥见一峰起,多应住此间。
独访东山,大子极。
第七开:抒写石涛寓居金陵时的一些真情实感。画家临溪洗砚,以茶待客;近有竹篱茅屋,苍松挺立舍旁;远山似黛,烟云弥漫。刻骨铭心的往昔岁月,永远都驻留在画家的情感世界中了:
朝来鸥不疑,我亦渐凭水。
洗砚而临溪,偶然片云起。
茶香持赠君,非此则何以。
明朝浩相思,江郭几千里。
清湘大子极。
点化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画意境。
第八开:描绘了画家独赏秋月的情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涛追怀往事,慨然作画。该画面清逸冷峻,气势苍秀郁勃,作者油然诗咏:
秋月净如洗,秋云几叠长。
钟声动林杪,蟋蟀鸣苍傍。
将卧忽复起,高吟停复扬。
挥毫越纸外,却笑图仓忙。
秋月作画,大子极耕心草堂。
第九开:写石涛踏访金陵横塘一带的情形。城西冶山及莫愁湖畔,一士在疏林小路拽杖而行,翁独泛湖中,远处出现了人家,一派清疏恬淡的景致。孤独无奈的石涛内心难抑情怀:
四袖荷衣着短裳,
拖筇曳履到横塘。
湖头艇子回青嶂,
山下人家画夕阳。
孤雁南来悲慨远,
疏钟初觉韵声长。
此时不用通名姓,
逢着黄花醉晚香。
秋兴九首之一,
指来作画,大子极耕心草堂。
第十开:尽管描写的是石涛寻访皖南泾县水西寺的行旅图,但其佛门生涯也与金陵有着较大关系。只见山野苍寂荒凉,溪水汩汩奔淌。对岸曲径一士策马向前,一仆童默默后随。四处云烟袅绕,缥缈不定,画面中隐隐地散发着如梦似幻的释家禅意。石涛于画中诗咏:
看云飞过水西去,
下马长桥步入梯。
万壑千(岩)藏涧底,
此间珍重过山溪。
清湘老人极大草堂。
第十一开:图画南京东郊青龙山之古银杏树。相传该树生长于六朝时期,历经世间沧桑而生生不息,遂成金陵一景。石涛笔下的残树苍然,孤独地挺拔于山间,根部顽强地生长出新枝嫩叶,附近还有人行山道。作者题笔阐释:
六朝雷火树,锻炼至于今。
两起孤棂岫,双分破臂琴。
插天神护力,捧日露沾襟。
偶向空心处,微顶间上音。
秦淮青龙山古银杏树,大子。
画家虽以入世的眼光作画,但倾述的却是释家弟子清寂超脱的内心追求。
第十二开:忆写江南名胜采石矶(史上曾为金陵辖地,今属安徽马鞍山)一带的山水风光。滔滔江水流经当涂天门山,朝着被誉为“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滚滚而来。江岸观景台立有一亭,矶上还有石涛仰慕的唐代李白衣冠冢……画家于此题曰:
天门急涌一拳石,
化作三台疋练中。
仙客逸名犹此地,
辞人挽起力追风。
沉沉影落物俱静,
皎皎山明咏不同。
珍重年重庆事,
莫凡小立碧飞宝。
闰中秋登采石旧作,丁亥
仲秋忆此,拈来作画,大子极。

声明:本平台是用于欣赏与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微信:xhh344373669

(0)

相关推荐

  • 清 · 石涛(1642~1707)《忆金...

    清 · 石涛(1642~1707)<忆金陵册>欣赏 石涛<忆金陵册> 纸本设色,计十二开,每开写金陵一景.用笔恣肆,水墨淋漓,色墨交融,是典型的成熟时期作品.

  • “心灵的活脱”才是山水画创作之核心,如明此理,必能大进

    导言:山水画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画家画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还是创作不出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画家的平时的努力方向搞错了.他们只注重笔墨技巧和描摹外形的训练,从不把内心的体验放 ...

  • 双调·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朝朝琼树后庭花)

    [原文]     双调·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朝朝琼树后庭花)     张可久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     风不至空台上,燕飞 ...

  • 石涛《桐阴觅句图》

    高梧修竹,土坡茂草,一士人临水远眺,画境静寂,但笔墨却极尽纵恣,浓淡枯湿,挥洒自如,磅礴轩昂的精神气度,奕奕动人.石涛是个入世的僧人,但笔底总流露出对山野的向往.他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又是一个 ...

  •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临流觅句图》《山烟湿翠》《为闽友所作》《寒山落木图》

    (2021-05-11 16:00:40) 转载▼标签: 绘画艺术文化图片书法分类: 中国古今名家名画 清 龚贤 临流觅句图 清 龚贤 山烟湿翠 清 龚贤 为闽友所作 清 龚贤 寒山落木图龚贤(161 ...

  • 明,唐寅《桐阴清梦图》

    [图片][图片][图片][语音][图片]桐阴清梦图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明朝唐寅的<桐阴清梦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局部图唐寅生于1470年,逝世于1523年,吴县(今苏州 ...

  • 一日一画|孙维国《东坡觅句图》

    艺术家简介  · 孙维国 ·  1963年8月出生,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兼任中国长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吉 ...

  •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566)明 谢时臣《疏林觅句图》

    谢时臣(1487-?),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八十一岁时尚在世.工书法,长于隶书 .擅山水 ,师法吴镇.沈周,稍作变化,兼有"浙派"和"吴门派& ...

  • 将近过亿的文征明《溪桥觅句图》设色绢本

    文征明<溪桥觅句图> 设色绢本 手卷 30.5 x 244.7 公分 估价:4,000,000 – 5,000,000 港币 著录:<剑花楼书画录>,1971年,页107 出版 ...

  • 唐寅《桐阴清梦图》

    <桐阴清梦图>轴,明,唐寅绘,纸本,水墨,纵62厘米,横30.9厘米. 本幅行书自题七绝诗一首:"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唐寅画.&quo ...

  • 【每日一图】唐寅《桐阴清梦图》

    <桐阴清梦图>轴,明,唐寅绘,纸本,水墨,纵62厘米,横30.9厘米. 本幅行书自题七绝诗一首:"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唐寅画.&quo ...

  • 赏画|唐寅《桐阴清梦图》

    <桐阴清梦图>轴,明,唐寅绘,纸本,水墨,纵62厘米,横30.9厘米. 本幅行书自题七绝诗一首:"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唐寅画.&quo ...

  • 清,孙逸《溪桥觅句图》

    <溪桥觅句图>轴,清,孙逸,纸本,淡设色,横56cm,纵150.6cm,安徽博物馆藏. 题款:茅屋面湖色,隔岸出诸峰.一杖过桥者,将无觅句从.壬辰春为元修社兄设并题似正,孙逸. 图中绘有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