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明明是“清胆”,为何叫做“温胆”?
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其临床运用广泛且疗效卓著。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方由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三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组成,其功效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为何是“温胆”而非“寒胆”?
以“和”为“温”
胆为春木,以温为常候,“温胆”并非解除胆寒之意,而是恢复胆的常态,即“温和”之性,胆为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和即温也”。费伯雄曰:“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净之故常”。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迹壅郁,喜温而主升发,以温为候,以不寒不热为宜。温胆汤中,半夏、陈皮,生姜为温,竹茹、枳实为寒,寒温并用,以和胆性。
以“温”治“寒”
《普济方》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但虚烦而不卧者,胆冷也。”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木得土则达,土壅木侮,木失调达,胃失和降。今甲木之胆受寒,故重用生姜四两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辅以半夏温经散寒。由于胆胃不降,通过温中使胃降则胆气自降,疏泄复常,以解郁滞。
“脏寒腑热”说
《千金》、《外台》二书关于“脏寒腑热”之说达十余条,“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脏腑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等,既涉及到皮肉骨髓脉,又用于咽喉舌胞肛诸窍。故胆的病变应在胆寒,“温胆”之意即推出矣。
“实寒虚热”说
隋以前医家有“实则为热,虚则为寒”之说,这与当今寒热虚实辩证迥然不同,至此《千金方》、《三因方》所言“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胆寒”乃“胆虚”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