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村采风】梁勇:“江南”散记

本文作者梁勇。

1

2009年秋,我从山窝转上荷城贵港,在城区的“江南”(郁江南岸)谋生,住在桥头的一间蚁窝里。初到异地,忙累了,闲暇端坐,慵懒发呆,仍觉不适,就穿行南江村曲绕的屋巷,去转转南湖。

暖冬,湖岸的草皮日渐枯黄,掺杂着一片连一片的白花瓣夹黄花蕊的野菊花,湖边稻田留下收割后的禾梗,梗下伴生毛绒的小草;地里冬种的蔬菜毅然翠绿,延续收获的念想。

南湖不寂寥,湖岸有吃草的黄牛水牛、放养的家禽、飞窜觅食的鸟,草垛不时出没小蜥蜴或不知名的耐寒虫子,水里也偶尔蹦跃起顽皮的鱼儿。水岸散落零星的钓者,旁边常有一只作伴的狗;人悠闲安逸垂钓,狗就趴着晒阳光,有人来就扭头或站起来寻望。地里有些劳作的人,偶尔还有驾三轮车来摘菜到集市去卖的妇人。

南湖一角是荷塘,没挖完的莲藕撑起杂乱的枯梗,有些耷拉着头的枯瘦荷叶,像睡着了的知了。望去,满目灿烂,不觉凄清,唯见宁静。春去秋来,然后入冬,还有什么放不下?

坐湖岸看荷就很好,要是解开浮在湖边的竹筏,到湖中一游,怕会失掉魂魄、忘乎所以了。划筏湖间,碧空蔚蓝,湖水淼淼,涟漪圈圈,叠浪粼粼,荷梗枝枝,不争不为,不急不躁,忙碌何用?安然天命,自在逍遥。

傍晚时候,湖面倒映红霞,染红湖水,抬头望天,就见那脸盘一般大的红日,搭乘夜幕归去。一转眼,在这里竟已逗留了大半日。

又一转眼,六七年过去,我对荷城这片“江南”到底有点熟悉了,犹如最初看到那荷梗荷叶,逐渐看到埋在荷塘沃泥中的莲藕,明了从莲子发芽、长出荷的茎与叶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一些印记,悠长而厚实。

2

荷城的江南历史悠长,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相争的“热闹”之地。

南江古码头的滨水区域是西瓯部族聚居地和西瓯王都所在地,出土的独木舟、汉晋古墓群及发现的野生稻种等都是“力证”。清《浔州府志》有州官胡南藩的一首诗:“夷巢十万古西瓯,聚啸南江最上游。一自汉家开置后,曾烦凿井郡东头。”秦始皇统一天下,在岭南设立三郡,桂林郡的“都城”就在此地。汉武帝时改名郁林郡,唐朝改为贵州。后来,根据郁林的谐音,郁林改为玉林,和桂林、贵州,原本属于贵港的名字,都赠予别的地方,自己就叫做贵港了。

此外,江南还是“布山文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这地方设立布山县)及“廉孝文化”(源自三国时期郁林太守陆绩的典故)的发源地。现在可见的码头石级(原有九十余级,1994年被洪水毁坏)是道光年间乡绅罗上锦出资所建,2009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古码头往上是建于民国初年的中山牌坊,穿过中山牌坊,可沿着古驰道笔直行走,到亚魁牌坊,到达南山寺。在江南南江村一带,随处留存有纪念陆绩的古迹,香火连绵的怀橘坊,屹立百年的“橘井名区”牌楼,在南湖一角的橘井(陆公井),还有那些遮天蔽日、葱郁苍劲的古树,那些生意盎然、随性攀爬的藤萝,那些砖瓦映衬、雕梁画栋的老屋,时时让人有一种“归去来兮”的穿越感。

地杰则人灵。千百年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在此“人过留名”。大秦将军任嚣带领几十万将士出征岭南路过这里,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二征叛乱的楼船班师经过这里,三国时期吴国的郁林郡守陆绩卸任后,从这里登船返乡,因为官清廉、行李单薄,百姓抬了一块巨石上船压舱,这才有了后来的“廉石”,宋代名将李纲被贬后来到此地,听说了陆绩的故城和葛洪的遗灶,竟萌生了定居此地的愿想。

在这些名人里,最为人推崇的无疑就是陆绩。陆绩年少时因“怀橘”名扬天下,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他三十岁左右,被派往郁林郡任郡守,年纪不大,学问不小,勤政爱民,奉公清廉,政绩斐然。当时,郁林郡气候炎热,疫病流行,环境艰险。陆绩带领两千多人来到这里,大力游说当地居民,发动大家建筑郡城、兴修水利、开凿水井、防疫防疾等。这些造福百姓的措施,很快得到民众的认可,也使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当地居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把他主持开凿的水井称为橘井、陆公井。

陆绩任期圆满,从江南乘船出珠江口,绕道海路返乡。因为行李太少,轻舟渡海难压风浪,他就让人抬了一块巨石上船,稳固船舱。前来送别的郁林郡百姓大为感动——多好的父母官啊,爱民如子,鞠躬尽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孤帆远影碧空尽,遥望泪眼渐迷离……

近年来,港南区委、区政府大力“重建”江南新城区,谋划建设“江南水系”,引活水到南山寺,由南山的湖泊贯通南湖再汇入郁江,盘活郁江—南山南湖—郁江水系,让“静水湖”变“活水湖”,提升江南的亲水空间。同时,大力推进“布山古城”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南江古码头至橘井名区、安澜塔一带的古迹遗址,挖掘提升布山文化、廉孝文化、佛寿文化(南山寺),力求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把江南城区建成“半城江水半城湖”、引领荷城贵港全新的水系人文独特景观。

3

江山代有才人出。

历史的车轮驶进近代,又一位英雄人物登上了舞台。他就是名震全国、血溅南京雨花台的中共革命烈士——谭寿林。

谭寿林,港南区桥圩镇震华村谭岭屯人,生于1896年。这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孩子,从乡间走向城市,闯出广阔天地,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流击水,浓重地书写了一册可歌可泣的“雨花春秋”。

谭寿林从小聪颖过人,7岁进私塾念书,老师出上联,他能快而工整地对出下联。年少时的谭寿林就有很强的正义感。有一次,他看见桥圩公局(乡镇政权机关)门口有一副对联:“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结同心。”他一声冷笑,用毛笔在上下联第三个字各点一点,变成“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结同心”。原是自吹自擂的对联,变成揭露和抨击反动政权无耻行径的“飞刀”!

1917年,谭寿林考上贵县中学,在校期间,8个学期有7个学期学习成绩全班第一,1个学期全班第二。谭寿林的作文很突出,在“五四运动”期间所写的《国耻当雪论》、《外海日逼论》等文章,文笔流畅,字里行间蕴含浩然正气,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反帝爱国的革命精神。后来留存下来的《俘虏的生还》《狱中生活》,则展现了他非凡的文采。

1919年,接到北京学生关于开展“五四运动”的通电后,谭寿林在贵县中学立即响应,组织成立贵县学生联合会,他被选为会长和贵县出席广西全省学生联合代表会议的代表。在省学联代表大会上,谭寿林起草的讲话稿,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从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侵略中国和反动军阀的卖国罪行,赞扬了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提出中国要得救一定要工人阶级领导,农民做主力军。在宣言的最后,他大声疾呼:“谋我国土,是我仇雠;国仇未报,惟有断头;绝无屈膝,仰彼苛求!”省学联代表大会选用谭寿林的讲话稿作为大会宣言,会后在报纸上全文发表。

省学联代表大会结束后,谭寿林回到贵县,发动县城中小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分组在大街小巷演说,开展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的斗争。他在自己主办的《晨报》上发表了一首宣传抵制日货的白话儿歌:“亚妈唉,你勿忧,儿今抵制有机谋。有钱咪买日人食,无衣咪着东京绸。日货劣,国货要研究,待过几年儿长大,一定挺身报国仇。”当时,很多学生热情传唱这首儿歌,热血沸腾地投身到抵制日货的运动中去。

有一次,贵县商会会长蔡觐文开设的启昌杂货铺,偷运日本火柴500箱抵达贵县,被学生们发现,就全部收缴回学校。蔡觐文惊慌失措,当晚就邀请谭寿林和李镇峰(学联会交际主任)到酒楼宴饮,并拿出100元东毫(民国年间在广东铸造的银元)作为诱饵,企图收买二人,要回火柴。谭寿林等人不为所动。蔡觐文凶相毕露,指责学生收缴他的日货是强盗行为,声言要派商团(商会武装)夺回被查抄的所有日货。谭寿林既不吃软,也不怕硬,毫不让步。事后,蔡觐文又勾结县知事刘天佑,想让县官出面要回被没收的日货。谭寿林面对县官的淫威,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对刘天佑说:“这是我们学生的爱国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让日货侵入贵县,就是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强迫学生交还日货,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要我们交还日货,办不到!”

为防奸商用暴力抢夺日货,县学联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这批日货提前处理。他们组织中小学师生近千人举行示威游行,抬着500箱日本火柴,浩浩荡荡经过县府、商会和启昌杂货铺等地,然后在城厢的搬运工人和河渡船民的帮助下,运到县城郁江南岸的古码头旁边,点火焚毁,但见烟焰冲天、火光映江,围观的几千人,无不拍手称快。谭寿林还在日货焚烧现场与群众摄影留念。过后,他在这张照片的背面写了8个字:当仁不让,爱国为先!

1921年,谭寿林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预科,遇到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和共产党员黄日葵等人,接触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后来加入共产党,更坚定信仰,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他背井离乡,为了革命辗转于武汉、广州、香港、上海等地,直到1931年4月22日在上海被捕,同年5月30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谭寿林只回过几次家乡,最后一次是在1927年。那年端午节过后,他返乡看望生病的祖母,并告别家乡和亲人。回乡前,他和革命的同志说:“我这次回去,下定决心安顿好家庭,我的孝思也就如此了,以后全部生命都是革命的了。”他说了,也做到了。也因此,谭寿林领导的在南江古码头旁焚烧日货的斗争,成为贵港红色革命斗争史上不可多得、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革命成功在眼前,群众奋斗要争先;杀头当做风吹帽,坐监也要闯上天。”人如其诗,谭寿林的豪迈气概和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江南人民奋勇向前。

“橘井名区”牌楼。

谭寿林住过的房间(局部复原,资料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