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创始人
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旷伏兆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蛤蟆蹲”可以藏人,那为什么不能将各“蛤蟆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呢?一个村遭到敌人袭击,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可以运兵、储藏弹药、作战……
说起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大家都耳熟能详。这种被日军惊呼为“奇幻战争”的游击战术,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效用,成为我军军史、战史上的光辉典范,也一直为国人津津乐道。然而,作为这种战术的创始人,旷伏兆却一直鲜为人知。他的一生和神秘的地道战一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蛤蟆蹲”中突发奇想
1942年,随着正面战场的日益稳定,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规模越来越大。日军实行所谓的据点、碉堡、壕沟、修路、筑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使大多數抗日政权被摧毁,大批的革命干部惨遭杀戮。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旷伏兆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十军分区所辖的地域包括霸县、永清等几个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地带。因此,反“扫荡”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就在旷伏兆到达第十军分区的第二天,他正在杨庄和地委书记杨英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包围。在杨英的安排和群众的掩护下,旷伏兆匆匆钻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小地洞里(群众称之为“蛤蟆蹲”),一呆就是3个小时,最终脱险。
从洞中出来后,旷伏兆对这种以“蛤蟆蹲”躲过敌军“扫荡”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分析,觉得这种消极被动的躲藏方式,一旦被敌人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军分区政治部的王锡珍、段清俊等人,就是因为被敌军发现而被活活打死在洞里的。
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旷伏兆沉思良久,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蛤蟆蹲”可以藏人,那为什么不能将各“蛤蟆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呢?一个村里的可以连接,几个村里的也可以连接;一个村遭到敌人袭击,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完全可以运兵、储藏弹药、作战……
旷伏兆立即和分区司令刘秉彦等分区领导研究。很快,他的构想得到了分区领导人的一致支持。分区当即决定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状况的高荣到二连县米南庄,进行挖掘地道的试点工作。此时的旷伏兆并不知道,就是他这一个“天才的构想”,后来几乎改变了冀中地区甚至整个敌后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态势。
构筑“地下长城”
任子木和高荣到达二连县后,得到了中共二连县委书记朱泽民的大力支持。朱泽民指示米南庄党支部书记魏树华立即组织党团员、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特派工作人员挖掘地道。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还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
旷伏兆还亲自设计地道挖掘图:将地道挖下一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的,预制的木匣子里装满和地道一样颜色的土作为伪装,游击队员只要从下面一推,便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找机会消灭敌人,让进入地道内的敌人无路可逃。
整个第十军分区的辖区内,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这种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八路军与敌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
在修筑过程中,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负责地道设计的人员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随着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积累,旷伏兆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对其不断进行改进,许多村庄都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这样,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被誉为“天(房顶上)、地(地面)、阴(地下的)三通”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
日军惊呼遇到了“奇幻战争”
地道战开展起来,地雷的埋设也一天比一天普遍起来,给敌人增加了更大的威胁。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游击队员和民兵埋设了自制的地雷:有的是“踩雷”,敌人一踩就响;有的是“拉线雷”,游击队员躲在暗处观察,一旦敌军进入雷区的杀伤范围内就迅速拉响地雷,并发起攻击,让敌人躲不及、跑不掉……我军撤入地道后,地雷还埋在很多敌人想不到的地方。有时敌人一推门,地雷就响了;敌人到鸡窝里抓鸡,地雷从鸡窝里响了;敌人到柴禾垛里抱柴禾,地雷又响了……
根据地军民的这种新的反“扫荡”战术,开始并没引起日军多大的重视。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中,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地道和地雷的完美结合,令日军胆颤心惊,每次进入根据地的村子时,常常会禁不住地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到了村前侧足而立,不敢向前迈进;有的见到村里交错的房屋、建筑就不知所措,乱了方寸;有的指挥官气急败坏,用刺刀逼着士兵进院、下井、下地道……日军官兵纷纷惊呼遇到了“奇幻战争”。
就这样,旷伏兆第十军分区的“地道战”威名迅速传遍冀中乃至整个中国,令日军闻风丧胆。各革命根据地纷纷仿效。一时间,冀中地道纵横交错,组成了复杂的“地下长城”。旷伏兆所在的冀中警备旅,也因擅长地道作战被称为“地道部队”。在后来的北阳堡战斗中,警备旅充分发挥了地道战的威力,一天之内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日伪军的连番进攻,被群众称为“神兵”。当地人将这次战斗编成《神兵》快板书,几十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并成为佳话。
(《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