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曾靠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名字都很熟悉

历史上的科举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最主要的便是阶级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十分难以调和,并且十分容易造成大的社会暴动。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一统王朝,便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阶级之间的矛盾,最后招致灭国。

纵观文明的历史,从早期的奴隶制社会,到之后的封建社会,乃至近现代才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源自核心利益上的冲突,而提升各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成为了缓解这种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社会有了一架可以通向上层阶级的梯子,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力量就会减少,王朝的统治也就会变得更为稳固。秦朝的二十等功勋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通过提升阶级的流动性来保障政权的稳固的手段。

而古代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阶级流动政策,毫无疑问是科举制,从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到清朝末期因为制度改革导致其消亡,科举这一制度一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举一直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一次科举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动荡,在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之中,科举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只不过戊戌变法延续时间太短,在之后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之后,朝堂的政治控制权又重新回归了地主阶级顽固派。科举又重新改为了原本的样子。

张三甲便是在戊戌政变之后的光绪24年,参加了被重新更改回旧制的科举,因为他参加的是武举,也因为他名声不显,在考试之前他并不是特别受人关注。当时整个社会大量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文科科举上,武科科举只是衬托鲜花的绿叶,并且当时众多的武科考生早已小有名气,而张三甲的名气却与他们相差甚远,因而张三甲并未受到人们的注意。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武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但要自身刻苦奋斗,物质的支持和名师的指导也一样必不可少。

穷文富武,也许天资聪明的人可以通过自学,造就较高的文学成就,但在武学却很难,学武需要大量的锻炼,而锻炼就不得不食用大量的食物。普通的五谷杂粮很难满足肌肉训练所需要的蛋白质的需求,而如果想满足这种需求,就不得不进食大量的肉蛋之类高蛋白食物。

但在那个生产力落后,并且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时代,肉类的价格普遍十分高昂,如果想保证长期供应,必然会耗费许多钱财。当时的张三甲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富裕,只是稍有盈余,尚且能够保证温饱。家境不宽裕的他,自然也就无法长期食用肉类食品,这也使得他当时在众多壮硕的武举人之间显得较为羸弱。

羸弱的身材,加上普通的身世,让他在众人眼中属于地位很低的存在。很多人都认为他只不过是来凑个数,很多人甚至认为他武举人的身份也不过是运气使然。

但正如众多戏剧小说中的情节一样,我国最后一届武举的考试也出现了戏剧的一幕,瘦小的张三甲战胜了众多身材壮硕的对手。他在与众人的比试中,刻意避免了与别人的力量对抗,只凭借速度和技巧,便把对手所有的力量耗尽,从而轻松取得胜利。

张三甲的红拳

而帮助他取胜的技巧,是一种拳法。这种拳法叫做红拳,红拳这门拳法的内涵便是通过技巧与速度击败对手,通过钻身贴靠巧妙打击对手,但又避免和对手进行近身的力量对抗。

这种精妙的技巧十分有效地弥补了张三甲自身瘦弱的劣势,从而把他的缺点化为优势,略显较瘦的身躯使他能够更加灵活地打击对手。

他虽然身体瘦小,但身体上并没有赘肉,力量上只是相对于壮硕武举人稍有逊色,但并没有过大的力量差距。他的出招快狠准,每一招都能巧妙化解对方的进攻。这一切,都使得他以黑马的姿态在最后获得了胜利。他最终也获得了荣登大殿、金榜题名的荣耀。

传说霍元甲曾与他约架过招,张三甲让了他几招,霍元甲对他用招,他却纹丝不动。在几番竭尽全力的出招后,霍元甲终究心服口服,承认了张三甲的实力。

不过,他终究只是时代的过客,他身处在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在他金榜题名后,仅仅不到一年,他便因为疾病而逝世,那年是光绪24年。之后,朝廷废除了“武状元”这一称号,张三甲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但是,我们仍能很荣幸地看到,红拳如今被继承下来,成为了后人们强身健体的技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