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君太奇葩,王位不传给太子非要给外人,结果弄得身死国灭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分封他的弟弟召公奭于蓟地(今北京地区),建立了燕国,其真实目的有两个,一来可以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二来可以监视异姓诸侯姜子牙的齐国(毕竟谁也难保其后人都很老实)。召公奭的后人几百年以来一直老老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但是传到了燕王哙的时候,燕国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变故,还差点因此灭亡,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整件事情的始末。

公元前320年,到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王哙继位时,燕国国力已经不行了,相对于“战国七雄”的其他国家而言,燕国可以说是最弱的一个。因为在这之前列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赵国也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算起来就只有燕国没有动静,此消彼长,燕国的国力和他们的差距自然就越来越大了。落后就会挨打,燕王哙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候一个叫子之的人出现在他的视野里。据史书记载子之这个人“贵重,主断”,也就是说他办事能力很强,处事果断,深得燕王哙的赏识,不久他就被任命为燕国国相,燕国上下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子之处理(国事皆决于子之),燕王哙寄希望于他能够将贫弱的燕国治理得强大起来。

子之成为国相以后,凭借其出众的能力和燕王的信任,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势力,其中苏代(苏秦的弟弟,和子之是儿女亲家)和大夫鹿毛寿等人就是其忠实的党羽。随着子之的势力越来越大,慢慢地也引起了燕王哙的猜疑。

有一天苏代从齐国办完事回来以后,燕王哙就问他:“你觉得齐国能称霸吗?”苏代回答说:“齐王(齐宣王)必然称不了霸!”燕王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苏代说:“因为齐王不信任、不重用他的臣子!”燕王哙听了以后顿时觉得很惭愧,他觉得自己也不应该猜疑自己的国相子之。从此以后,燕王更加信任和重用子之。

子之的权力越来越大以后,他的心理也跟着膨胀了起来,甚至有了取燕王而代之的想法,他暗地里派其心腹鹿毛寿对燕王说:“大王不如把国家让给子之。当年,帝尧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贤君,因为他曾经要把国家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所以尧既得到了让贤的美名又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如果将国家让给子之,那么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大王便可以与当年的尧相媲美了。”燕王哙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他觉得只要能让燕国变得强大起来,又有什么不能牺牲的呢?于是就有了禅让王位给子之的想法,子之的权力也因此变得更大了,但此时太子平的势力也一点不弱,两个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这时,子之又派一个心腹大臣去做燕王的工作,他对燕王说:当年,禹把伯益定为自己的继承人,但他任用的官吏都是启的党羽。等到禹老了,觉得启的党羽不足以担当统治天下的大任,就传位给了了伯益。而启却和他的党羽攻打伯益,最终夺了伯益的国君之位。所以天下人都认为禹虽然名义上传位给了伯益,但不过是给了他一个虚位,而实际上是要让启取而代之。现在,大王您说要把国家让给子之,但所任用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就和当年的禹一样,表面上要把国家让给子之,但大臣们都是太子的人,实际上还是太子说了算。”燕王哙听懂了其中之意,于是就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全部罢免,交给子之另外安排任用。如此国相子之真的变成了燕国的实际掌权者,更加夸张的是燕王哙自己还移居别的宫殿,北面而称臣。

这下太子平就不干了,他觉得老爹的王位不想坐,理应由他来坐,怎么也轮不到子之!于是他联合将军市被率军攻打子之,结果反被早有准备的子之所击败,将军市被被杀,太子平也失踪(很可能在这场战争中被杀)。据历史记载这场“子之之乱”持续了好几个月,燕国百姓怨声载道,流离失所。《史记》中记载:“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燕国国内简直就是一团糟。

齐宣王听到此事以后,觉得这是吞并燕国的最好时机,于是率大军进攻燕国。听说齐国人来了,痛恨子之的燕国人纷纷放弃抵抗,开城欢迎齐军,齐军很快就攻占了燕国的都城,失国失地的燕王哙觉得自己无脸立于天地之间,遂自缢而亡,子之也被齐军抓住以后被剁成了肉酱,燕国几乎灭亡。

至此,燕王哙所谓的禅让王位给子之彻底变成了一场闹剧,除了当事人全部死光光以外,燕国也几乎被齐国灭亡,还好后来流亡在外的燕国公子姬职被赵国送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国才避免了灭亡的悲剧发生。燕昭王继位以后,招贤纳才励精图治,终于使燕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后来他派大将乐毅率领“五国伐齐”还差点灭了齐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