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诅咒”,威胁六千万人,重创畜牧业,采采蝇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作为人类起源之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但是其落后的生产力和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一直以来给世人一种“贫穷”的印象,为什么当地人守着“金山银山”都没有摆脱贫穷的困扰?

在一些纪录片中,总是见到很多非洲人就是坐在那里打发时光,不会种地不搞畜牧,这种“散漫”的态度,让我们觉得他们的贫穷完全是咎由自取,不过随着对一种动物的研究深入,我们可能会明白贫穷是一种恶性循环,而这一循环的起点,就是被称为非洲“诅咒”的采采蝇。

采采蝇的发现史

早在15世纪,欧洲的移民者就登上了非洲大陆,他们对物产极为丰富的非洲处处存在着探索欲,不过当时的他们也见识到了非洲当地人的生活状态,遍地的动物竟然没有多少被驯化,连赶路用的马匹都没有,于是从欧洲老家引进来了一批马以及家畜,并借机教一下非洲人如何驯化动物和发展农业,不过好景不长,欧洲人征服非洲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这些欧洲马不仅适应不了非洲的气候,各种蚊虫也折磨着它们,马匹死亡率极高,而且这些马在死亡前都有差不多的症状,那就是“昏睡”,这种怪病同样折磨着来到非洲的欧洲殖民者。

1894年,英国军队外科医生大卫·布鲁斯在研究动物昏睡死亡时,一种叫做采采蝇的吸血苍蝇围绕着牛转悠几天后,牛病倒了,大卫在牛的体内分离出了一种微生物,之后大卫又把采采蝇放到狗生活的地方,狗不久也病倒了,体内也发现了这种微生物,再在马身上实验了一下,结果如出一辙,于是大卫确定了采采蝇、微生物和牲畜病之间的联系。

1903年,英国殖民下的乌干达饱受“昏睡病”的困扰,当时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细菌感染引起的,提出多种治疗方案都没有效果,于是将研究动物昏睡病有些成效的大卫请来确诊,大卫很快就在患者体内分离出来和患病动物体内一样的微生物,因为这种微生物长得像锥子一般,于是正式命名为——锥虫,其传播携带者就是吸血为生的采采蝇。

采采蝇的恐怖之处

采采蝇是一种只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才生存的昆虫,学名舌蝇,大约有30种,它的体型和一般的苍蝇差不多,在6-13毫米之间,身体颜色呈黄色、褐色乃至黑色,以人类、家畜等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在人类聚集的地区分布数量尤为居多,吸血对于采采蝇来说,不仅关乎饥饱还影响后代的繁育。

雌性采采蝇的子宫内只会有一只幼虫发育,卵在子宫内孵化之后,幼虫会通过子宫壁的一对乳腺来获取营养,这一期间如果雌蝇吸不饱血的话,肚子里的幼虫就会发育不完全,如果一切顺利,雌蝇每10天就会生出一只发育成熟的幼虫,幼虫在出生后钻入土中,1小时即可化蛹,数周后破蛹,不得不说采采蝇的繁殖过程和哺乳动物有些类似,没有走以量取胜的道路,而是精益求精抚养好每一个后代。

当然这是站在采采蝇的角度,但是对于人类和家畜等动物,采采蝇的存在简直是一种“诅咒”,和所有吸血动物一样,采采蝇体内携带者锥虫,在叮咬猎物之后,采采蝇口器上的锥虫幼虫会借机进入血液中,使农畜和人类感染上“昏睡病”。

农畜是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无论是种植业还是畜牧业,都离不开农畜的身影,但是因为采采蝇的猖獗,从外引入非洲的农畜会成为采采蝇的巨大“血库”,体内缺乏对锥虫的抵抗能力,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的死亡,这就是在非洲很难见到牛马羊之类的家畜的原因,只靠人力发展的农业并不会有太大的起色,形不成规模也就注定了大多数非洲国家部落依然选择游猎为生、靠天吃饭。

在非洲被殖民之初,采采蝇和携带的锥虫就造成了大范围的昏睡病,仅仅在1896年到1906年间,英国殖民的乌干达地区就有25万人死于昏睡病,而在刚果盆地这一数字直接激增到50万。

巨大的感染范围引来了巨大的关注度,不断地有科学家去研究采采蝇和锥虫,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在1970年以后,昏睡病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不过好景不长,随着非洲部分地区局势不稳定,贫穷人口增多,采采蝇在这些饱受战乱贫穷的人口之间又开始传播寄生虫。

时至今日,采采蝇依然影响着非洲6000万人的生命安全,每年大约有50万人感染锥虫,并有超过6万人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贫穷而逝去,同时每年还造成300万头牛的死亡,经济损失高达40亿美元,然而,越贫穷的地区对采采蝇的防护就越放松,而采采蝇的入侵又会加剧贫困,形成一个死循环。

结语

采采蝇的肆虐,自14世纪就有相关的记载,非洲马里的国王Mari Jata就是死于采采蝇传播的昏睡病,到今天这个古老的疾病依然没有被解决,在我们看来简单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他们可能很难接触到,也许网路上说的对,世界上只有一种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