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韵味·墨分五色——赵元年老师品评欣赏中国画的要点
中国画是独特东方中华文明的艺术表现,诗书画印构成一幅画作的完整性,是缺一不可的。中国画的最根本特点是写意,用写的深厚功力来表现意境的生动(有生活、有思想、有渴望)。无论大画小品,都必须要有诉求的内容,激情表现形式(个性特点、风格多样、不拘一格),狂放并非胡乱涂鸦,严谨并非描头画足。最重要之点,意到笔墨并非处处维护,似与不似之间。
林散之老师题字
宋文治老师题字
亚明老师题字
有了情怀,但画幅是具体的视觉对象,要有深厚熟练的笔墨去表现,也就是要有功夫。笔与墨的结合实际是分不开的(西画讲笔触、色块)。用笔中国画通常认为是线条,实际上讲落笔即是用笔。墨则是可分五色,看画使人能受吸引,走的进。画面中首先是挥洒自如的气息,刚劲有力的落笔(而不是描摹,细碎的制作),墨分五色的韵味,组成作者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好画一定如此。
齐白石
林散之
钱松嵒
王子武
山水情深
寄情于山水,以此抒情怀,感悟人生,有深深的情结与山川去神遇,相隐不分。几十年的执着,思想的徘徊,笔墨的探究,废画三千,其中突显出几多可贵?我兴奋,也困惑,时常又不能自己,是因为这份情结使我不能终止学习与创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时地反思、肯定和否定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还是现代多元意义上的,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标贴”,而是要有思想—思路—思变。画家太具体了,在集大成(思想的活跃、认识悟性的灵动、人格的建立)之中要有代表的画作是最真实可见的。无论多么奇思妙想、粉饰宣扬,画家不能受囿他人的理论、思想、社会活动的评论,而是要让作品自己说话,要达到视觉的冲击感染作用,这需要长期刻苦的实践过程。顿悟、灵感的提示,不是与生俱来的。清代恽格有云:“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情感是画家重要的内质,作画时的境界,自由状态的挥洒,随心所欲的运笔,都是由情感所支配,关键是要心手合一、成形、成境于纸上虚与实的变化,不同于多少、长短、大小的量变,它是相互对应,相互转换的变化。在画面中,虚实变化是传神的要素,使画面产生暗示、隐喻、譬喻而联想达意境。笔精墨妙是画面表现的精髓,笔与墨组合去表述情感和境界,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必须是生动有活力的。风格的形成是性格和认识的结果,这也是在长期实践中自然产生的。艺术之路与时代共存。创作实践的过程应该是最快乐的,能有“时代精神”在作品中体现就有亮点,是一时的成功。追求与突破不是生硬的摆个架式即可,要深化、完善,有耐心用生命去延续。但是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是一辈子都未必能完成的。然而,艺术的接力棒总有所传承,不必担心。
学无止境,一生都得学习。我总结了学有三师:师传统、师造化、师社会。这是个反复认识、理解、再认识的过程。师传统是根本,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一定是要有基础的思变,再天生聪明的头脑,也是要先接受才能有所发现的。师造化是要身临其境,用真情与自然去碰撞、寻找、得到自己的理解,并表现在作品中。师社会,这是不应该逃避的,生在当世就得适应、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取众长、得提示,再深入发展,才是真有灵性之物。
我热爱山水的情结持续了50多年,我仍然还是在不断地发现、惊奇。英·岗布里奇《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一书中对所见所知矛盾的分析,创作中的“制作先于匹配,预成图示的修正”,这是非常正确的,是绘画创作的真实过程。视觉记录不是能传授的知识,只是一种猜测。思考中矛盾重重,寻找以获帮助,在不断试验中得心应手,用卓越画家的手去完成美的形式、图样……我会坚定地保持着这种情结,去创作、去享受。
我绘祖国好河山,只为留与大家看。
笔法墨法是中国画成画的根本
用芦席皴与乱叶皴的技法笔势,开辟山水画雄壮放纵、自由发挥的境界。无论大画小画,一气挥就,神韵贯穿,体现骨法用笔,墨分五色,其中细心收拾,完美意境。丢掉很多的规矩束缚,不受素描山水的精细推敲、不受光影的限制,一切以画面的需求而运作。
要从大山大水的现实生活中去认真体会、寻找观察,获得触动自己的深情,获得创作的灵感。
落笔创作的时候,用激情去挥洒,此境界中也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熟练的笔墨基础去完成所要表现的画面。在此过程中,不再是去对影写生了,不要去觉得合不合理了。只能是自我的感觉,情感的表达,一切为画面的传达服务。
芦席皴笔法用刷笔横披竖抹,形象如芦席编织一样,也如现在表述的马赛克影像,似与不似之间。意到,一画到之,生万态。意必到,笔不需处处到而与之神牵。乱叶皴,就是用不规则的线条错乱的组合在山石之间前后穿插,浓淡互衬,形成山中植被、树林苍翠,层次推移。
一树一石的表现,千岩万壑的延展,都在其巧妙的变化中。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书画同源,笔法墨法意在其中。并非逸笔草草,信手涂鸦。
画学心得元年记
《中国大运河40米》长卷,请用手机横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