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与药企直接结算 被“架空”的公立医院日子要更难了?
8月17日,山东医保局扔出一颗“深水炸弹”,发布《关于印发医保定点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让医保机构直接与药品耗材企业结算货款,医院成为局外人。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为何?公立医院的日子是否要更难了?
《通知》规定,直接结算的对象是全省各级医保定点公立医疗机构,涉及产品为实际采购的国家、省级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中选品种,适时还会将价格不高于中选价的集中带量采购非中选品种纳入直接结算,未来逐步扩大品种范围。
对于这一重大文件落地的几个时间节点如下:
2021年9月底前,山东会建立全省统一的药械结算监管平台;
2021年年底前,依托监管平台,开展国家和山东省组织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耗材货款直接结算工作;对于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自行结算的部分,逐步推进在线监测。
2025年,全面推行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
这意味着,药品和耗材供应的事,医院逐渐就没有参与的份了。
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一些医药界人士分析认为,无论是卫健委,还是医保局,更关注的是以下两大问题:
1、解决公立医院与医药企业的拖欠货款问题,解决医保欠医院、医院欠药企的“三角债”问题。据了解,2018年9月,湖北省医药行业协会调研了8家有代表性的医药企业,结果表明,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回款账期最长达960天,欠款金额最高达8600万元。就在这一年,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公立医院拖欠货款问题成了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医保与医药企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理论上药品货款支付效率会大幅提升。
2、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助力打击“带金销售”,遏制虚高药价,让参保群众买得起合格药。中国医改标杆福建三明的一位专家曾透露,如果医院要从加成获得1元利润,患者和基金就要花掉7.67元;医生要从回扣当中得到1元,患者就要花掉4元左右。所以,医院手握采购医药产品的大权,全社会的代价惨重。
新医改十多年以来,为了让公立医院专注于提供医疗服务,一系列“医药分开”政策先后出台。然而,药房托管先是全国推广,后又全国叫停;药占比先是层层加码,后又淡化制度刚性,都没能解决把医院当做“药品集散地”,把医生当做“药品推销员”的老大难。
这一次的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或能对“医药不分家”釜底抽薪。医药资金流或终将与公立医院绝缘,公立医院在医药产业中被“架空”了。
当医院失去医药产品的采购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损失到底有多大?有媒体分析,无论是允许医院从药品采购中获得15%的加成收入时代,还是“零加成”时代存在的医药销售回扣、返点、二次议价,存在千亿级的灰色利益链。
不过,公立医院也很冤。由于药品零差率,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并没有利润;老百姓只认材料费,不认手艺钱,医疗服务费用多年不变,检查检验费也非常低;政府应该承担的财政投入又不能到位;医保基金常常不能及时拨付……而医疗机构只能通过拖欠企业当“老赖”、要返点和二次议价,以勉强让医院正常转起来。
现在,药品款和耗材款就不用再经过医院的帐了,医疗机构会不会有生存危机呢?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批资金不再经过医院,医院不能再拖欠企业货款,流动资金减少,现金流或将出现问题。
现金是医院的血液,但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利益,才会推动医院的发展。生意少做一点,不会致命。如果一家医院没有充足的现金,便无法正常运转,这种局面如果一直得不到改善,医院的命运必然岌岌可危。
当然,公立医疗机构也需积极应对,而非被动挨打,例如引入或自建高专业度、高附加值、高竞争门槛的临床诊疗服务,或是将服务链延伸至养老、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非医疗服务,使医院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潜能。
政策日新月异,医院唯有自强,才能应对变革挑战。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