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莛儿

  □刘兰根

  那些年,家里每年都要种几垄高粱,为吃高粱米,更为有高粱秫秸和高粱莛儿。高粱莛儿是高粱穗下的长秆,在我们家乡称为“格挡儿”。

  母亲手巧,她会用高粱秫秸打成“簿”,把高粱秫秸一根根横放在两条长板凳中间,用几根麻绳分别拴上砖,一根一根缠绕高粱秫秸,然后把砖坠下来拉紧。“簿”主要在秋天晒红枣、晒花生、晒棉花等,天天闲不着。

  掉完粒的高粱穗,一部分长秆的用来刨笤帚,每年秋后到冬天,街上都会有来刨笤帚的。这样的笤帚由于高粱穗比较脆,只能用来扫地,扫炕用的笤帚要用黍子苗。短小一点儿的高粱穗,母亲用麻绳自己扎几个炊帚,特别好用。

  削好的细长“格挡儿”是做盖垫儿的好材料。每年秋冬时节,母亲最喜欢做盖垫儿,她坐在堂屋门前,腰里系着蓝布围裙,整理那一大堆“格挡儿”。把有虫眼儿的挑出来,然后按粗细、长短分类,再把挑好的“格挡儿”用水浸泡。先做大盖垫儿,母亲拿起两根最好的“格挡儿”,上下用细绳缝紧,这是盖垫儿的正中间,然后上下两层一根根挨着缝紧,越往两边用的“格挡儿”就越短,直到缝成一个圆形。把左右两边固定紧,母亲拿在手里,盖垫儿结实又厚实。然后,母亲用一根“格挡儿”量好长度做上记号,拿切菜刀沿边儿把长出的部分切掉,一个整齐的圆盖垫儿就做成了,精美漂亮。母亲非常欣喜,她说过年时一定要全部用新盖垫儿放饺子,我也仿佛看到了满盖垫儿的饺子。随后母亲开始做下一个盖垫儿,根据“格挡儿”的长短,做成大大小小三四个盖垫儿。我在旁边玩时,母亲还会用一两根“格挡儿”给我做成一个小风车。

  我上小学后,母亲把“格挡儿”剪成寸长,一根根横着缝起来,串成一长串,然后系一条长点的绳子,套在我的脖子上。班里几乎每一个同学都有这样一长串“格挡儿”,上数学课时,用手指掰着“格挡儿”数数,好记又好玩。

  母亲喜欢做面食,每天都离不开用盖垫儿。擀好的面条要摊在盖垫儿上,擀好的饼也要先放在盖垫儿上再放到锅里烙,馒头、包子等更是要在盖垫儿上继续饧发再上锅蒸,看到盖垫儿,就像是看到了锅里的美味。用旧的盖垫儿每年都要替换,用来盖面盆、盖小瓮,那些碗口大的小盖垫儿用来盖盐罐儿、油罐儿,为拿起方便,母亲还在小盖垫儿的中间缝上一个小算盘珠。

  做箅子母亲也非常拿手。中间凹下去的“格挡儿”弯箅子,周遭儿用去皮的圪针条固定,蒸好的包子、烙好的油饼、煮好的饺子、切好的菜都可以放到箅子上。

  在我老家的农村,结婚时有一个风俗,在男方通路用的食盒内会有十根高粱莛儿,换回女方家的九根红筷子,称为“十莛换九箸”,寓意女方在婆家久住,婚姻美满幸福。在结婚拜天地时,新人面前的桌子上,会放满满一升子红高粱。

  “盛夏千竿绿,当秋万穗红”的高粱,是五谷之一,红高粱、高粱莛儿,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也充满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