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称霸中原后,秦国终于“红眼”,于是,他就做出个尴尬的举动
《大秦往事》第16期
他是谁?秦穆公;什么举动那么尴尬,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在秦穆公时期,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他率先促成秦晋之好,也是他,率先破坏了这种局面。
秦穆公继位之初,秦晋两国历经秦宣公、秦成公两朝,已经打了十几年的仗,虽然大都小打小闹,但耐不住年深日久,两国都有点吃不住劲儿,于是秦穆公率先打破僵局,向晋献公求亲,并于穆公五年,即公元前655年迎娶晋献公长女穆姬,两国由此结成秦晋之好。
秦穆公成了晋国的女婿,对秦国而言是有利无弊的,一来获得喘息的机会;二来借晋国为跳板,可以理直气壮地干涉中原事务,为秦国争霸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以这样说,秦国历代君王东出的愿望在秦穆公时期彻底实现,于此而言,秦穆公对秦国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其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借用晋献公女婿的身份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经“三置晋君”之后,终于给晋国扶持了一位很有为的君主——晋文公。
秦穆公“三置晋君”,本意还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晋国,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晋文公居然非常贤明,继位之后任命狐偃、赵衰、先轸、魏犨(念“丑”)等一干贤臣稳定朝局,实施大刀阔斧的军政改革,很快一改晋国江河日下的局面,就在秦国隔壁又蒸蒸日上起来。
晋国逐步强大,让秦穆公尝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滋味,最明显的一次是:
穆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继位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被乱臣赶到郑国的周襄王无计可施,只能无奈的向各诸侯国求援。
周室其时虽然衰微,但还是天下共主,更何况,当年的齐桓公就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才理直气壮的得到中原诸侯支持,成为春秋首霸。
由此可知,这个王在政治上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曹操的发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就深深的明白这一点。
所以当秦国得知周襄王号召勤王的时候,无论百里奚还是蹇叔,都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秦国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只要取得这项大功,秦国代齐国成为天下霸主的日子就为时不远了。
眼看宏图大业就要完成,秦穆公当然也很开心,但当他发兵到黄河岸边的时候,晋文公派人来劝阻他们说:
周室内乱是姬家人的家事,有晋国出马就可以了,不用你们秦国辛辛苦苦的趟这趟浑水。
晋国这么说,明显不让他们渡河,秦穆公能怎么办?
不走晋国他又飞不过去,只好强忍不满将这场大功让给晋国。
周室内乱平定之后,晋文公的声望空前高涨,从此顺理成章的开始争霸天下的伟业,秦穆公能甘心吗,然而不甘心又能怎么地。
正因为晋文公有平定周室内乱的大功,中原诸侯纷纷背弃楚国,投奔晋国。
不久之后,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军,执中原之牛耳已成定局,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中原后,秦国什么反应?
秦国终于“红眼”了,但“红眼”了又能怎样,好端端的机会就因为自己的“好心”这么白白错过,秦穆公有苦也无处去诉,只能变不利为有利,很不情愿的跟晋国搞好关系,希图能跟着晋文公分一杯羹,也从他的霸业中捞一点好处。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的过着,直到这一天的来临,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打破了表面上的平静,让秦穆公做出个非常尴尬的举动。
穆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一向骑墙的郑国越来越倾向楚国,终于引起晋文公不满,决定出兵讨伐郑国,然而郑国后面还有一个楚国,楚国虽然吃了场败仗,但国力还在,晋文公依旧不敢单独跟他作战。
郑国是阻碍楚国进入中原的屏障,历来就有得郑国即得中原,失郑国即失中原的说法,楚国惹不起,但郑国又不能不伐。
左思右想之下,晋文公给秦穆公发出邀请,邀请一起出兵伐郑,好处是:平分郑国的土地。
天上突然掉下这样的好事,秦穆公当然很开心,便愉快的答应了晋文公的要求。
很快一起包围了郑国国都,秦国在东城,晋国在西城,两个大国合击,郑国能有什么办法,局势自然危如累卵。
然而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刻,郑国出了个老臣烛之武 ,烛之武很有见地,对秦晋两国的矛盾洞若观火,知道秦穆公早已对晋国不满,于是槌城夜出,去东城求见了秦穆公,对他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灭亡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敢冒昧地来惊动您。
可事实是,秦国距离郑国有千里之遥,中间还隔着个晋国,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收为秦国所有,您知道是做不到的。
郑国灭亡后,土地必然全部划归晋国。
秦晋两国势力均衡,这时候晋国吞并郑国,他的势力必然增加,你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费尽力气帮敌国增加势力,这是聪明的君主都不会去做的。
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就将替您充当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你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像驿站一样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河内五城。 可是晋惠公早上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从历史上看,晋国一向贪心不足,现在东边得到郑国以后,必然还会向西边扩张,而向西边发展,不找你秦国的麻烦还会去找谁呢?
您好好想想,如果秦晋一旦发生战事,秦国能打得过已经强大起来的晋国吗。所以说帮助晋国覆灭郑国对您没半点好处,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
烛之武果然厉害,一番话挑动秦穆公的心事,秦穆公也觉得,自己对晋国帮助太大,如今不能再惯着他了。
于是,他就做出个尴尬的举动,这个举动与一代明君的身份太不相符。
即:出尔反尔。
答应跟晋国一起讨伐郑国,事到临头,又私下里和郑国签订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后,连个招呼都不打,很不地道的撤军了。
话说秦穆公撤军就撤军,还派兵戍守郑国干嘛,真为了以后在东方的道路上多个旅店吗?
不是,主要原因是:
秦国军队戍守郑国,晋国再攻打郑国,势必要跟秦军开战,这就等于率先向秦国挑衅,秦国自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攻打他了,也就是说,秦穆公派兵戍守郑国,其实就是在向晋文公挑衅,言下意思很是明白:
咱俩的好日子到头了。
晋文公对这一点当然心知肚明,但他又不愿跟秦国开战,所以手下以背盟为由,劝晋文公攻击秦穆公时,晋文公拒绝了,说:
“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这次伐郑之役就这么无功而返,秦晋两国就因为秦穆公这个尴尬的举动出现裂痕,秦晋之好终成过去,从此后,关系越来越差,最终成不可调和的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