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大片修图指南 (长篇连载八)
创建自定义工作流程的节点
降低噪点
噪点通常表现为一个平滑区域内规则的彩色或黑白的小颗粒,任何增加影调差异的方法,如锐化、对比度、阴影矫正、增加饱和度都会强化噪点。
在图片编辑处理过程中,降噪归根结底是一种模糊,应该想方设法把这种模糊限制在非细节领域内,否则会带来细节的缺失,降噪最好不要应用于全局图片上。
特别要注意在一些图片的天空部位,是非常细腻的层次平滑区域,过度降噪会导致色彩断裂带的产生。故此,在天空或类似的区域,必须在降噪和噪点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或妥协,因为噪点可以防止色彩带状化。
调整大小
调整图片尺寸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在工作流程的早期调整图像的大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编辑工作。另一种是尽可能晚地调整图像的大小,在做输出锐化之前再调整。我建议采取第二种方法,因为这便于你可以轻易输出不同尺寸的图片。
裁切
基本上应该尽早对图片进行裁切,去掉那些乱七八糟讨厌的树枝,无用的死角,或者照片中会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也有一些摄影师只使用一定的纵横比来裁切,例如正方形图像。这样做可能丢失更多的图像信息,也许这些丢掉的细节对图片本身很重要。
输入锐化
互联网上有很多RAW格式图片是否需要进行输入预锐化的争论。一些摄影师认为,执行RAW输入锐化步骤是编辑的基础,配合输出锐化步骤可以使图片增加更多的细节。其他的摄影师则认为RAW的输入锐化增加了额外的步骤,减慢了工作流程,另外锐化的度也不好确定,还有就是他们觉得没有任何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RAW输入锐化是必须的。你应该知道利弊,选择能让工作流程更快、更有效的方法,但最终目标是得到令人惊叹的图片。
输出锐化
这是摄影师觉得太麻烦的最大抱怨点之一。尤其是那些人像、婚纱摄影师,他们都需要大量出片,意味着他们要根据每个不同大小的输出尺寸,相应地设定不同的输出锐化数值。虽然可以简化输出锐化设置并用于每张不同大小图片上,但这种和尺寸不匹配的锐化值,是不会得到最佳结果的。输出锐化必须是根据质量和效率的平衡做出的决定,你要看哪个更重要。
百分之一的困惑
摄影师常常会在1%的问题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他们总会暗示自己,这1%的地方会带来100%的魔术特效,在这上面应该多花时间,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环节。是加上这种效果,还是直接放弃?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还是先不要做为好,在编辑图片的过程里,还真没有什么1%的东西就能把一张平庸的片子转化为大片的。
个人工作流程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一些推荐的步骤,了解一些大片必备要素了。接下来你可以创建自己的自定义工作流程,对应不同类型的照片有不同的工作流程。如用于HDR图像的,用于全景,用于婚礼,用于肖像,用于旅游摄影,用于风景等等。不要尝试一个适用于所有摄影类型的折中共同工作流程,要根据拍摄类型调整你的工作方式。
(待续)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