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功夫之集大成者
2009年7月份,咸阳湖边练拳、练功的人很多,年青的有之,年老着有之,尤以练太极拳的居多,但得太极拳精髓的少,大约有三四个中老年人练得还算有模有样,只有一人把功夫练到极深处,举手投足之中体现出太极功夫的本意。充分体现了“虚灵顶劲”,“身体中正”,“尾闾中正”,“上下一线”的拳法要求,如在水中初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泅水行。动作完整一气,如江河奔流,绵绵不绝,眼、耳、身、法、步协调一致,行功之时“静心用意”、“以一念代万念”、“用意不用力”、“意动身随”,如陀螺旋转,似手拧毛巾,熟而生巧,达到“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自由”境界。
我的功夫属于大开大合的,讲究稳、准、狠、快,注重实战效果,动作干净利落,迅猛快捷,步法轻盈,出拳有力,我在赤背打了一个小时的拳后,调整呼吸,稳定心神,穿好上衣,爬上坡,走到那位太极师傅旁边,他正在全神贯注地教几个人陈式三十六式太极拳小架,几个徒弟只有一个练习得还有些样子,几个妇女只是练其形状,根本不懂拳法为什么如此,动作变形,我坐在木椅上认真地观看,会其意,看走势,悟精神,招式其次,打过之后几个徒弟叽叽喳喳问这儿问那,不得要领,只问皮毛,不懂舍本求源,只知舍本求末。听她们问的话不着边际,摸不到拳的本质,我忍不住说了几句太极拳的练功心法,“松、柔、虚、顶、垂、静、坠,绵”,虽然我并没有认真练过太极的套路,但我研究过其练功心法,因此师傅点点头,对我说得表示认可。
他教了一会儿,我向他请教,太极搏击有什么技巧,他说有个朋友是开武馆的,搏击是讲搏击意识的,要想着一下子就把人打死的意识出招,我明白他的意思,其实就是不动则矣,动则要一招制敌,我知道他太极拳练得好,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他一句话,我就知道,他套路练得好,但太极中的搏击之术并不善长,如果和我徒手搏斗是打我不过的,我笑了笑,和他请教了几人太极拳上的问题,就坐在椅子上继续观看,他教徒弟打拳了。
我坐着看,一边想,武术的精神到底在哪里,通过多年的实践、练习、摸索,我觉得功夫就是这样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做好腰胯松沉、敛臀圆裆,对练拳有重要作用。
我始终觉得太极是中华武术集大成,理论上非常高级,是符合人体结构学和力学原理的。太极十三式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暗含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进、退、顾、盼、定”身法步法暗含五行,方位前、后、左、右、中。八种劲法中,棚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把自己的进攻要变成一个滚动的球,立体式全身而进,发力亦是如此,防御也要做到一个球,让对手的攻击永远都打在球的切点上,而不是你的中线位置,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公园里的太极多是太极操,追求动作的开合转承,而忽略了太极用意不用力的精神实质,特别是半路练习太极的人容易 把膝盖练坏,切之忌之。太极要练好就必须做到“松、活、弹、抖”,必须做到“虚、灵、顶、劲”,必须中正不偏不倚,必须做到节节贯通,总之,猫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就不会有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