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坪​丨我们的道德观——禅修(静坐)漫谈

我们的道德观

——禅修(静坐)漫谈

作者:路易坪

宇宙存天理,天理养道德,道德存浩气,浩气能容人,人能得道全在修,修心炼性方为真,真者真性也,真性者,道之显化也,大道行世,天下为公。

——题记

不论哪一家、哪一派的功法,都非常强调练功者的道德修养。有的甚至把立德列为首要前提,认为德行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功夫的高低。可惜“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总认为方、术是捷径、便宜;修德是弯路,不现实。其实恰好相反,一个德行欠佳的人,不可能达到高功夫。为什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人是由肉体与精神两大部分构成,而决定性的是精神不在肉体。因为肉体是动物共有,而精神唯人独具。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是社会意识形态,它既是存在的反映,又具能动性和反作用。“精神”这种现实关系的抽象,集中表现为道德。

通常人们视道德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自觉规范。直到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依仗现代科技优势盲目掠取,日益受到大自然无情惩罚下,一些明智者觉悟到道德关系的范围应该首先扩及调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西方学者提出了“自然道德”的理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认识是以人作为一方,自然界为另一方,道德是作为由人(一方)来处理自然(另一方)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简单说,道德是我(人)施于你(自然)的善行。可以说这种认识仍未得要领。

回顾我们民族的繁衍发展,历来是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准则的。这就从根本上弥合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样,道德就不是我施于你,而是天(人)性使然,成为自我内在的规范。因此这种“善行”由自我成长机制所决定,它的价值发自自我实现,不待社会评价。而最能实际而又生动地体现这一点的,是禅修(练功)锻炼。

入静在于相对忘我

禅修(静坐)第一步是入静,入静有多种方法,如数息、守窍、观照、念诀、忆景……,但根本说来,还在于从理念中解决好物我关系问题。因为一切心思、妄念的产生,不是私心作怪,就在执著追求;在物我环境中,你总放不下“我”,经常萦回于得失荣辱之间,于是当你刚要静下来时,那些纠葛于物我关系之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就象游丝乱麻,一下袭上心头,反而不得平静。只有从这种物我关系中相对忘我,视一切外物为过眼云烟,看得开,放得下,豁达大度,持此胸怀,再加你“守窍”、“观照”、……就易于臻入静境。

忘我是境界的超越,超越是更高层次的参与

当静境达到内外莹彻,物我双忘时,你将进入一种爽朗愉悦的空灵之中,近于佛学所说的“空”。“应缘接物而心无所住,日理万机而意无所染”;超脱于情尘之表,才不致迷恋低层次的物欲享乐,精神上达到高层次的动态平衡。“心与天契,动与道俱,则其一身之气运,自然与天相合”。

所以如果认为这种功能态只是昏昏噩噩,不知不识,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那就错了。相反,此中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共明。那种溺于物我而产生的苦、乐、荣、辱、盛、衰、进、退,……在天地日月的光辉下,消融尽净。人不为世俗荣辱得失所左右,才能正直无私,忘我奋进。事业上认真负责,有成效而不妄自尊大;艰苦中忍辱负重而不怨天尤人,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善于消融精神上二极对立,因而永远轻松愉快,乐观自由,不静而静。

深奥又简单一一只在眼前一念

前面说的“道”,似乎很玄奥,其实你如当真对待,设身处地去体验,也很简单。

当你收神内视,体味自身处于清静安逸自然舒畅中,浑身无一处乖戾不顺,无一处不谐调平衡,这时你双目微闭,顿觉自身融化了一般,清清爽爽,自自然然。于是你系心于息,进而系息于窍,心息相依,相依在不即不离、非内非外、似有似元的元窍中;当神情纯正不二时,连心息也忘,只凝神于一团太和元气中。这时你会不加思索地和大自然相谐、共振,沐浴着大自然的光,交流着大自然的信息。一种超越的美感油然而生,还有什么烦恼、游思不被取而代之呢?

这里关键在于把握好“眼前一念”。这是过去与未来的接合;天性与人情的交会;“有”与“无”,的双美;虚与实的合璧……。“无感时有,觉时弱,有感时弱,追时无”,是最难言诠的境界。古人以“中”字概括。也就是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马恩选集》第3卷第535页)对此“中”,稍有偏倚,即谬以千里。正如明代学者扬慎说的:“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举性而遗情何如?曰死灰。触情而忘性何如?曰禽兽”。

在这“眼前一念”中,你最能亲切而形象地体会到“真”并不限于有形有象的实体,而是相融于有的世界和无的世界的双重构建;“善”不在个人功利的满足,而是道体于身的德行;“美”不止是惬意的欣赏,而是生命本身促成的花朵。成长在这种真善美的氛围中,还能有什么违反道德的气味呢!

所以我们说,对修炼者来说,道德是不待外求而揉合于中的机制,它与功夫共成长,共进退。

文/路易坪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路易坪,原名路照平,字平原,号道恒。山村农民,1969年2月生,甘肃通渭陇山人。喜欢读书,尤喜欢读一些东方远古文化方面的书,因解析解难之方尽在其中。时不时的写一些语言文字,也不时的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和一些网络媒体。《探索者随笔一一人类的出路在哪里》、《也谈思维》、《有感于圣人的不言之教》、《我读古圣贤大德》、《我读中国文化》、《我读伟人毛泽东》、《我读二十一世纪》,是其自认为的代表作。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背靠远古,面向未来,再而精进,劣汰优升。面对当今人们文化和信仰的缺失,他提笔写下了这么的话语:一笔落定千秋月,呼唤万水千山志。你我知春还自然,探源寻古永志坚。他不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而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参研者、大乘修炼者。一个大乘修炼者,他是这么说的:心游天地外,思入造化中。格物识自性,致知思维升。正心物我融,诚意感应真。集神物通灵,化物济群生。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