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能有效发挥人才的价值。——大卫·伯恩
领导者并不只是任意挑选想用的人,而在于使自己的部属都能得到适当的运用,发挥最大的能量。
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应该仔细考虑:自己能干什么?自己适应干什么?选择国企还是外企,是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这都要因人而定。比如说: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变得日趋成熟。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需的,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仅是一步之隔,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幸之助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带来痛苦。
松下幸之助认为:年轻人抱着理想或希望并非不可,但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的抑制。什么样的人适合担当领导职务,哪些人又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呢?松下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用人的基本原则——适才适用。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惟有适才适用,才能使人发挥最大的能量。另外,适才适用的另一层涵义是,适合组织人事工作的,不能让他搞营销;适合钻研技术的,不能让他搞行政,也就是说,才能和职务必须相适应。
但是,鉴于日本论资排辈的传统习惯的影响,松下幸之助认为依上述原则的提拔也不应该草率。因此,在强调适才适用的同时,也要考虑按年资考绩的提升,即把提升与服务时间的长短挂起钩来。和年轻人比较起来,年长者经验充足,他们的年资和经验这两项,很容易受到年轻人的爱戴和拥护,所以对公司的业务也是大有助益的。
年资考绩和适才适用,各有优缺点,怎样协调二者呢?松下的经验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比例,即在提升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中年资占70%,才干占30%,这样才比较合适。如果是相反,就可能因经验不足而闹出笑话来。
年资、才干的比例之和是100%,但是,提拔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看100%的把握。因此,有时候要抱着“为所当为”的大无畏气概为公司的前途和业绩而冒一些险。松下就实施了这样的制度,他说,“如果确信某人60%的能力,便可以试着提拔到更高一级的职务。其中这60%是判断,其余40%是下赌注。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些人看起来只有60分,但由于公司的信赖和支持,往往能极其出色地完成工作”。
松下说:对于有功者在公司的任职,要非常注意不可。一般来说,对有功者应给以“俸禄”。在公司也就是要给予奖金。对有功者给以高职的回报是错误的,高职应与高能力配合,如果不是这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经营者都不能囿于成见和习惯势力的压迫,而委高职于才能平平的工匠。
松下明智地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主张“实力胜于资历”、“让年轻人任高职”。之所以有这样的主张,是基于生理的、社会的基础。松下认为,一个人,30岁是体力的顶峰时期,智力则在40岁时最高,过了这个阶段,智力、体力就会下降,慢慢地走下坡路。尽管也有例外,但大体情况如此。因此,职位、责任,都应与此相适应,才是合乎规律的。
松下提出的“实力”概念,是很有意味的。他认为,有实力,不仅要能知,而且更要能行,这才是实力的象征。阅历、经验,当然是年长者多一些,但这并不等于“实力”,老年人也许能知,但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未必能行。相比较来说,还是三四十岁的人更具实力。有实力的人,当然应该委以重任。
同样,创造也是离不开年轻人的,这是与人在各年龄段的生活观念相联系的。人的眼光也有年龄的区别:青年人向前看,中年人四周看,老年人回头看。因此,老年人易于保守,给他们创新的任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项使命应该放在年轻人的肩上。
但是,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传统,并不轻易容许年轻人脱颖而出。松下深知此点,因此,他有一个缓冲的办法,那就是经常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松下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要吸取年轻人的意见,亲自向他们问询。平常,年轻人直接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正确并富有建设性,但会因为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但如果公司首领征求他们的意见,分量就大不一样。这就是巧妙的领导艺术,松下即很看重和欣赏这种技巧。他认为年长的企业领导,应该吸取年轻人的智慧,巧妙地推进工作。
管理实践:
管理者要驾驭人才,就要准确地识别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大材大用,小材大用,都不合适。惟有适才适用才是各级各项工作层层推进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