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是个怎样的存在|史记次元夏世代005

在《史记》次元里,三苗最早出现是在《五帝本纪》帝舜的故事里。作为历史的反面,他(他们)只是被简单地提了一下。用来证明帝舜很有手段和魄力的。

后来,在《夏本纪》里,又被大禹提到过一次。这说明,三苗是一个持久存在的势力,经历了几代人,其他的势力都换了好几轮,有的已经被覆灭了,但三苗一直都在。

005

《夏本纪》其实更像是总结大禹治水成果的一份报告。

在面对自己十几年做出的工作成绩时,禹是低调的。在这份报告里,禹谦逊地表达了一切都是领导决策有方,他不过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干了自己该干的,苦劳也许有,功劳是不敢自邀的。

当然,这也是表达的技巧。至于这个技巧的精妙之处,接下来会讲。按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禹从各方面提纲挈领地总结了自己做出的成绩,这份业绩报告是非常完美的,甚至远远超出了领导的预期。但是,在最后,大禹意外地提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完全可以不提的:

“……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

奇怪吗?在这次以禹和皋陶为主角的总结会——也是庆功会上,禹的风头远远压过了帝舜。就在大家即将进入最后的酒会派对环节的时候,大禹提到了“三苗”。意思是说:其他的我都摆平了,只有三苗太凶悍,我没有摆平,希望帝王你记着这件事。

在司马迁所使用的古文里,我们现在很难去感受禹说这话的语气,以及重音在哪里。但是,这句话显然是强调给帝舜听的。如果抽取这表述之中的客观事实就是:三苗还在,而且依旧强大。

在司马迁创造的《史记》次元里,“三苗”第一次出现是在五帝世代。那时候尧已经老了,舜在他的授权下,代行天子的权力。这被视作受禅的先兆,最后一层纸还没有捅破。三苗呢?三苗属于尧执政时没办法搞定的一股外部势力。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江淮、荆州是否属于尧那时实际控制的地盘呢?还是本身就是三苗实际控制的区域范围呢?至少从后来的理解上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管三苗愿意不愿意,三苗理论上当然是在尧的天下范围以内的。后来,这天下当然就是帝舜的。

司马迁没有交代这层关系,只是提到了三苗“数为乱”,这事应该让尧头疼坏了,他善于和稀泥,但不善于直面冲突。更有可能的是,在和三苗的较量中,尧一直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后来,舜上位了,他和三苗之间的较量至少有过一次关键性的胜利:“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舜在真正接掌天下之前,干过四件很漂亮的事,也就是惩办了“四罪”,让“天下咸服”。这很像大禹治水,为他后来的执政建立了威信,也扫除了障碍。

四罪是谁呢?共工、讙兜、鲧以及三苗。和其他三罪不同的是,三苗应该属于外部势力,其他三者都是内部的。

那么,这“四罪”之间是有联系呢?还是各自独立的呢?《史记》次元里没有说,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作舜处理的四个孤立事件。

共工、讙兜的势力后来去了哪里呢?《史记》次元没有再深究。舜对鲧的惩罚是尤为严厉的,鲧死了,他的儿子禹还在,并且承担了他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同时继承了的应该还包括鲧的政治遗产。

也就是说,鲧死了,他那一股势力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因为禹十三年治水的成就,这一支实力更稳固也更庞大了。

三苗呢?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治水,同时平定九州,大大扩充了帝国的疆域。如果从领土扩张的实际结果来看,禹应该也可以当仁不让地被视作战神。但是,恰恰是在十三年之后,禹告诉帝舜:

三苗还在,而且依旧强大,我没有搞定它。这件事你记着不要忘了。

在这个气氛至少在表面上非常融洽的会议上,低调而谦逊的禹在发言的最后,抛出了这么一句。

这句话不说可以吗?不说也没什么影响。反而禹最后这一句,让人觉得应该是有所指的。难道只是在提醒帝舜,你当初以为已经搞定的三苗,其实并没有搞定吗?

那是否还意味着另外一点,虽然鲧死掉了,但是鲧这一支的实力还在,而且一直都在壮大,就像没有消灭的三苗一样。至于“三苗”还在闹腾这事,即使禹不说,帝舜应该不会不知道。

我们结合三苗在《史记》次元里的两次出场来看一下,舜成功地挫败过一次三苗,这次胜利应该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但并没能彻底根除这股势力。“三苗”作为四罪之一,被记录在舜的功劳簿上。

那么,三苗和其他三罪之间,是否有联系呢?有没有一种可能,至少鲧和三苗之间,是有过接触和联络的呢?

鲧花了九年治水,在治水过程中,他免不了与帝国外各种势力的接触,冲突恐怕更是难免。这都是需要他面对和处理的。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他要么选择对抗,要么选择协作。如果三苗曾经和鲧接触过,他们之间选择的是什么方式呢?

好了,这里没有结论。《史记》次元的有趣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有那么多可能性。在司马迁看似客观的记录里总能找到不同的开放性指向,甚至可以开拓出更多的次元。

在这里,一种可能性是,即使在舜的时代曾经给了三苗以沉重的打击,但到了禹这个时代,三苗依旧强悍,以至于征服了九州的禹也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搞定这帮野蛮人。

另外一种可能:禹放过了他们。禹不是没有能力搞定他们,而是没想搞定他们。但三苗一定是帝舜想搞定的。

这会不会让舜非常尴尬呢?就像有人翻出了他曾经的履历表,在关键的一项成果上,发现他履历造假。

以后的数千年历史里,人们太愿意想象那个时代的和谐了。此时的舜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帝舜也学会了打哈哈,他说:好好宣扬我的德教,他们一定会顺服的,这事就靠禹你了。

然后呢?酒会就要开始了,会议就到这儿吧。

喜欢点赞,往前翻可看五帝世代13篇及过往推荐。往后等我慢慢更新,努力不断更……

(0)

相关推荐

  • 尧舜禹禅让到底存不存在?学者:子虚乌有!

    所谓禅让的"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禅让,即为尧传舜和舜让禹,注重能 ...

  • 绍兴大禹陵

    大禹是中原人,在阳城一带建立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开启了中华家*天下.就是现在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登封的阳城遗址.王城岗遗址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一带.大禹最著名的不是建立了中华第一个 ...

  • 商朝开国三战打得蹊跷吗?|史记次元殷商世代005

    和后来的周灭商不同,商汤决定向夏王朝动武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先兆的.他在征伐昆吾氏的之后,突然发难,对完全没有准备的夏王朝出兵了.在发动战争之前,那些跟随商汤征伐昆吾氏的军队知道会有接下来的战争吗?他们 ...

  • 古公亶父的选择:民众总是想打仗,他跑了|史记次元周世代005

    周王朝的先祖们在戎狄之地稳扎稳打,不断扩充地盘,还在豳地建立了国都.在<史记>的次元里来看,这是在异邦完成了一次建国.随着几代人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影响力在戎狄之地越来越强,威胁也可能越 ...

  • 夏桀为夏朝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史记次元夏世代014

    后悔药很难吃.夏桀最终很后悔,他放过了能够杀掉商汤的机会.他确实是有机会的,而且也这么准备的. 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这会是因为夏桀的一时 ...

  • 夏王朝搞什么搞?||史记次元夏世代013

    仅仅依据<史记>的记录,我们跨越几个世代来对比一下,关于夏王朝,我们还会看到些什么呢? 我们从这个王朝的创立说起,如果夏禹和商汤.周武在他们所属的王朝中扮演着相同的角色,皋陶(以及益)和伊 ...

  • 大禹的德政真的会起作用吗?夏桀可不信||史记次元夏世代012

    至少在<史记>次元里,夏王朝是以德政立国的.这是夏王朝的立国之本,至少在口头上是这样的. 治水的大禹是德行的表率,他知行合一,以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创立了夏王朝,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 ...

  • 大禹的孙子们都是摆设||史记次元夏世代010

    禹的威望和影响力延续了多久呢?也许只有一代而已. 启的暴力堪堪压住了反对的意见,他一死,各种一直被压制的矛盾就暴露出来.大家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了. 太康,启的儿子必然面临这样的挑战.他在一场<史 ...

  • 太康死去哪儿了?||史记次元夏世代009

    启不是一个开创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政治遗产.这一点,禹早早就为他准备好了.在禹执政的时候,已经确立了夏王朝的国号,并且把"姒"定为国姓.那是否意味着,禹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天子之位传给 ...

  • 《夏本纪》的奇怪在哪里?||史记次元夏世代008

    在<史记>次元的十二本纪中,甚至包括在所有的故事里,<夏本纪>都算是非常奇怪的一篇.是司马迁写跑题了吗?还是别有用意呢? 简单统计一下<夏本纪>,大概九成的内容都是 ...

  • 有扈氏到底惹谁了?||史记次元夏世代007

    禹的儿子启在诸侯的拥戴下,取代了法定接班人益,成为了夏后启,所谓的夏王朝就这样建立了.这可以理解为一次和平夺权.启好像在这件事上也很被动,大家这么给面子,他推脱应该也不好. 当然,这过程也可能存在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