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55)石炮头
石炮头是苏州城区东南部的一条巷子,位于葑门外,葑门横街之东。它长330米,宽4.8米,1990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2011年改造葑门横街时,一并改为了长方形石板路面。
听到石炮头的名字,似乎隐隐有种战火硝烟的感觉,确实,这是个与战争有关的地方。从前街口有一座叠楼,叠楼,又叫做“堞楼”、“敌楼”。“堞”,就是城上如齿状的短墙。堞楼,就是有“堞”可以掩蔽自己,并对敌人进行射击的高耸堡垒。
《漫步沧浪·桥巷寻踪》一书中有这样的引述:
“石炮头,南傍葑门塘,东起东环路与夏家桥路相直,西以叠楼口为界与葑门横街相连。古代为兵防要地,筑有敌楼,一名'叠楼’。其上置有铁炮,以石、铁作炮弹。敌楼前的直街即以'石炮头’名之。1925年敌楼被拆除,上世纪30年代该处地名牌作'叠楼口’,民间称呼为'叠楼头’。民间墙角还竖有石碑,刻有'古叠楼故址’五字。80年代初,该十字路路口西南转角的房屋尚留一凹缺,即当初与敌楼相嵌连接处。”
石炮头敌楼建起的确切年代,清代顾震涛所著的《吴门表隐》里有明确交代:“敌楼有三,高三丈六尺,方广周十三丈。一在木渎市东,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名铁铃关。明万历三十年,巡按尚维持、吴县安谦建。”如《吴门表隐》所言,苏州曾经共有三座敌楼,葑门、木渎和枫桥各一座。苏州的三座敌楼大概是统一施工的,规格一样,现在仅木渎的敌楼还留有照片,据此,也可以想象出葑门和枫桥敌楼的样子。
明代苏州造的敌楼基本都是为了防止倭寇进犯,而当时的石炮头就是苏州东南部的第一道防线,它南面是葑塘河,东面是横街,正是进入苏州的重要通道。传说越王勾践攻破苏州也是在此,葑门更是徐达攻入苏州的主要突破口。因此,在这里建起防御倭寇的敌楼也是件很自然的事。
遥想当年,敌楼上一双双警惕的眼睛,一张张绷紧的弓弦,一尊尊上满弹药的土炮,苏州军民同仇敌忾,打得倭寇鬼哭狼嚎,落荒而逃,那情景是何等的英勇壮烈!
而苏州的三座敌楼,葑门的这座拆得最早。因为冷兵器时代过去,敌楼逐渐失去了作用,又有大量民居建在下面,所以除了妨碍交通,再也没有别的作用。据传民国时期,有位当地类似于乡长地位的人,名叫董殷仁,家中办丧事,发现敌楼占道,使出殡的仪仗队难以通行,于是就干脆把它给拆了。但后人觉得,一个乡长哪有这么大的权力,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影响了公共交通往来。
当时石炮头敌楼上拆下的两尊铁炮,被挪到了安里桥边的接官亭里,敌楼原址则竖起了一块刻有“叠楼故址”的石碑。有人说,碑上的字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所题,可惜时隔过久,铁炮和石碑都早已不知去向。
但石炮头留给了苏州人很多回忆。总有老苏州说,过去葑门一带包括现在的娄葑,除了横街算是市镇,其他地方都是农村。有些人家祖祖辈辈就住在石炮头,孩子们听着敌楼打倭寇的故事长大,一颗颗保家卫国的心,就这样在历史的传说中日益成长起来。
如今的石炮头,和横街一起,成为了商铺鳞次栉比的热闹地方,蔬菜店、水果店、杂货铺、点心摊,早已没有了战争的影子,这里有的都是幸福生活的小时光。
主播:梧桐 清秋
摄影:晓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