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爱录》一 格物致知

在开篇之前,先要简单介绍一下《大学》这本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属于孔子所谓的“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简单来说就是高度概括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因此,要学习儒家,第一个要学习的典籍就是《大学》。掌握了这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金钥匙,我们才能正真领略儒家经典的奥义。

在这里我要将《大学》的第一段原文抄写下来,因为这一段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说,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无外乎都是围绕着这一段话而建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一段话是儒家这座大厦的基石。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这可是必考内容。

为了让寒窗学子们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深意,于是古代就出现了诸多对其解说的版本。尤其是对“格物”两个字的理解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名的两大版本:一是由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版本,称其为旧本。而另一版,是由程家两兄弟(程颢 程颐)和朱熹所疏解的版本,暂称其为先儒本。在明朝,由于朱元璋认为自己是朱熹后人,所以先儒本自然被指定为官方指导用书。

我们再来说“格物”。“格物”通常是和“致知”两个字连起来的。它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很多文人墨客的书房或许都能看到这样的条幅:格物致知。可是你要问他们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很多人都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通常的说法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这是朱熹的说法。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王阳明可是为此受尽了苦头。

当年王同学(王守仁字阳明)也对朱大圣人(朱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从小励志要做圣人的王同学,读到《大学》中格物致知这一说法的时候,便心血来潮,决定按照朱圣人之言实践一番。于是他叫上自己的小伙伴,两人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后院的竹园里,开始格竹子。他们想要一举推究出竹子中的道理。三天过去了,两个人愣是没有看出竹子究竟有什么道理,小伙伴实在坚持不住了,便对王同学说:“兄弟,我坚持不住了,你继续。”王同学志向坚定啊,又坐了四天。也就是格竹子的第七天,终于放弃了。至此,王同学依然一无所获,还因为长时间在潮湿的竹林久坐,病倒三天,落下一生的病根。

后人对这个小故事有很多引申和思考。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本身就没有道理;有人却说王阳明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而我认为,针对格物致知,我们站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果便不同。我们再来看《大学》中关于格物的这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提出了儒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仔细分析之后,我们会很清晰地看到,这八条目是一个层层递进,由内向外的过程。也就是说,前四条是针对我们内心、内在力量而提出的;后四条是针对外在事物环境而提出来。因此我说,要理解格物究竟所指,一定要通篇去读,而不要仅仅分析这两个字。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对《大学》两个疏解版本的不同之处了。旧本的格物,是向内的。而先儒本朱熹的解释是向外的,具体到了某一事物之上。格物致知的道理一定是正确的,王同学的理解也是正确的,错就错在他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太深,以至于完全相信了朱熹之言。

因此后来王阳明在给自己的学生讲述《大学》的时候,都是参考旧本,摒弃了官方指定参考书。

可是王阳明的妹夫徐爱没有格过竹子,他还是抱着官方参考书整天不停地啃。因此,当他听说王阳明讲学参考的都是旧本,也就是朱熹所谓的误本。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他非常吃惊。徐爱在家一秒钟都坐不住了。他要去找王阳明,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不是在学堂里整天误人子弟。来到自己妻哥面前,和王阳明一番对峙之后,徐爱慌了。这种慌张,是一种突然间的理性崩溃。当一个人坚持一辈子的真理,突然被颠覆,往往外在表现呆若木鸡,内在心里五味杂陈。王阳明看着徐爱失魂的样子,也着急了。必经自己妹妹还年轻啊,这万一......王阳明决定,对徐爱长时间指导,使其重新走向“正途”。徐爱也十分有天分的,经过一段时间对王阳明思想的了解,以及和官方参考书的比对,发现自己妻哥才更接近真理啊。所以后来徐爱称王阳明的学说是: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阳明心学就像水是冰冷的,火是炎热的一样自然而有道理,哪怕是在一千年后的圣人,都不会怀疑它的正确性。

徐爱后来成为了王阳明最得意的学生。自己也很得意有这么一位老师。在各个场合夸赞自己老师天资聪颖,和蔼可亲,为人坦诚,朴素大方等等。当然,这些赞美之词也完全符合对王阳明的描述。

王阳明早些年间,性格豪放洒脱,喜欢诗词歌赋。10岁的时候就能写出绝秒的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后来王阳明立志要做圣人,就开始研究佛家和道家的经典之作。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王阳明结婚当晚,客人还未散去,新娘还在洞房。平时不喜欢喝酒,也不喜欢热闹的王阳明,没事干就跑到附近山上某道观中去找道士聊天去了。这一聊就是一夜啊。新娘子(诸氏)顶着盖头,干坐着等了一夜。再后来,王阳明做官,在担任兵部主事期间,因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驿丞,变成了明朝的快递小哥。“龙场悟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王阳明学问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悟道后的王快递员,便爱上了讲台,变成了王老师。可是很多刚开始听他讲课的人,都认为王老师的心学,属于异端邪说。那些与王阳明只有一面之缘的所谓学者,心怀藐视与愤怒,对王阳明的学说妄加揣度。甚至有些人都没有见过王老师,只是听别人到道听途说,就大肆批评王阳明。但“阳明心学”最终还是征服了所有人。王阳明也成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圣人。我就不详细介绍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王阳明的传记。我觉得了解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对于理解“心学”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阳明心学,要有两个心理准备。一个是决心。想要了解并掌握心学,单靠我们在这里解说《传习录》是远远不够的。徐爱自从跟随王阳明学习,十几年来,自称连王阳明心学的轮廓都还没有看到。可见心学的博大精深。因此我要“痴语传习”,下定决心和大家一同来探讨学习心学。另一个是恒心。刚接触心学,我们或许会觉得这门学问很平常。也可能觉得心学有被后人有意夸大的嫌疑。这都是因为我们了解的太过粗浅,没有深入探究到心学的伟博之处所致。心学是没有穷尽的。持之以恒,不论在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时刻领略体会心学的深意。逐渐了解,持续深入,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门学问的崇高。

徐爱很不幸,英年早逝。后人称徐爱为“王门颜回”。可见在王阳明众弟子中,徐爱是对心学了解最为深入的一位。王阳明痛惜地说:“曰仁(徐爱字)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庆幸的是,徐爱生前为我们整理了阳明先生的部分讲话内容。《徐爱录》为我们理解心学,掌握心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在本篇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再次引用徐爱对王阳明心学的评价: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0)

相关推荐

  • 是该“亲民”,还是该“新民”?——心学也走群众路线!

    之前絮絮叨叨介绍了<王阳明全集>的序,主要是介绍一下作序的这帮人,因为他们在后面会经常出现,见面率比较高,提前熟悉一下对理解后面的内容有些帮助. <传习录>的形式和<论语 ...

  • |阳明格竹: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在线收听

    我们上一讲讲到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有所怀疑,才有了阳明心学.其实早在他创建心学的龙场悟道的许多年前,他就对朱熹理学已经产生了怀疑.那么他的这种怀疑是怎么发生的呢?导火索就是我们今天的国宝大熊猫最喜欢吃的一 ...

  • 【学点哲学】浅读《传习录》

    文/李  俊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当今社会,恐怕但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 ...

  • 傅佩荣:一生只活了57岁,却影响中国乃至东亚500年,王阳明神在哪里?

    历史如剧,总有那么几幕让人动容. 倘若提到这一段,相信天下的读书人都难忍为之感动: 王阳明临终时,弟子问他有何遗言? 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生是复杂的,有几人能真正做 ...

  • 《传习录·卷1上·心即是理·徐爱录》译文

    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 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 ...

  • 传习录之心即是理 徐爱录译文白话

    卷上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 ...

  • 徐爱录43.1

    徐爱录43.1-43.5 43.14发布时间:2021-07-13心心相印原文[43.1]徐爱引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 ...

  • 104 . (原文 音频)徐爱录43.1 即之若易,仰之愈高|每天学习阳明学

    编者按 各位亲爱的读者,由于"致28"深圳学习会的召开和报道,每天学习阳明学栏目暂停了一段时间,从今天起又恢复正常.除了原文.译文.读后感之外,还增加了立平老师关于方法和心得的音频 ...

  • []《卷上·徐爱录》身之主宰便是心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仍然讲<传习录·上卷>,有一段涉及到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问题.我们总体上说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和朱熹所理解的格物致知意义差别是很大的.我们原来也讲到过,在朱熹那里的格 ...

  • []《卷上·徐爱录》什么是知行本体?

    各位朋友好!我们接着读<传习录·上卷>的一段,还是徐爱录的,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这一段等于说是交代了下面这段的基本背景. 徐爱自己说没有领会 ...

  • []《卷上·徐爱录》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传习录>的另外一段,同样是在上卷的,因为这个标序各个不同,所以很难说是哪一段.就是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这一段,徐爱问的. ...

  • [ ]《卷上•徐爱录》“新民”与“亲民”的意义差别

    各位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就来和各位朋友一起读一下<传习录>,我们不能全读,选其中的一些篇章来读. 一.学术之争 缘于文本传递 在中国的古代,思想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文本来传递的,所以文本 ...

  • 从徐爱的《传习录序》,看一名“真爱粉”应具备的修养

    徐爱这个名字听起来偏女性化,但是其实是一个英姿过人的伙子,他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人,出生于1487年,于1517年去世,享年31岁,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时年二十一岁],还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