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01——城市不透水面

原来写过“基于期刊论文的高考试题设计”,由于标题文字太多,这次修改为“学术情境试题”。希望通过收集学术情境试题案例,通过分析试题设计的特点,学习试题设计的方法。

【例题】(2019年江苏地理)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该组试题的统计图直接选取自论文《上海和纽约城市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质量影响的对比》(应用生态学报,2018年第29卷第11期)中的图3“上海和纽约不透水面(IS)比例与距同心圆心距离的关系”。试题选择的是“上海不透水面(IS)比例与距同心圆心距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该组试题的难度较小,试题设计的重点在于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的增加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的增加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由于不透水面的影响,导致径流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由于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

【原创命题】——以下的试题发表于《教学考试(高考地理3)》第74-75页。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是城市区域构成的一部分。下图示意2010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分布。1984-2010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不断增加。据此完成4~6题。

4.与城区相比,通常大城市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较大的产业是

A.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

C.高技术产业   D.金融业

【选项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知识。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地价相对较低,交通便捷,常以工业用地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较大,选项B正确,与城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小,选项A错误;通常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在环境较好,交通便捷的地点,金融业主要分布在市区商业比较发达与人口密集的地点,选项C、D错误。

5. 2010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技术     B.河流      C.交通       D.地形

【选项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因素的知识。从图中可知,在交通线密集的地方,城市不透水面分布较多。这是因为在城乡结合部聚落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交通成为城乡结合部主要的发展轴,从而使道路沿线的城市扩张速度较快,不透水面不断增加,选项C正确。技术因素影响城市建设过程,但不是不透水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选项A错误;河流、地形属于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选项B、D错误。

6.1984-2010年不透水面不断增加,将会导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

A.平均气温升高        B.大气湿度增大

C.年降水量增多        D.年蒸发量增大

【选项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不透水面不断增加,即意味着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增强城市热岛效应,选项A正确;不透水面不断增加会导致水域面积减少,大气湿度减少、年降水量减少,选项B、C错误;由于下渗减少,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减少,导致年蒸发量减少,选项D错误。

该组试题的素材来源于以下论文:

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理解,可参考以下示意图:

参考文献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