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论画笔录之创新(节选) 2024-08-05 09:02:41 关 于 题 材 创 新题材的思想性是创新中的主体,一切文艺作品,都应具有时代思想和时代精神,旧思想、旧题材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不再能适应新时代和新风尚了。里旧外新或旧瓶装新酒,都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当然严守规模,为古人所囿是不对的,但创新,并非不要传统,而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革新创造。画贵创造,反对因袭。创新不能简单看,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意趣,都要创新。目前的人物、山水、花鸟创新都取得了成绩,相比之下,人物画有起色,山水也开始闯新路,惟有花鸟的创新较难,似乎比人物、山水难度大得多。旧社会的牡丹与新社会的牡丹应是一样的,所不同者,只是在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的不同 。应该说,恽派的牡丹与蒋南沙的牡丹不同,八大山人的八哥与任伯年的八哥不同,石涛的荷花与齐白石的荷花不同。造化于艺术家之手的艺术品,与生活真实不同,这个画家与那个画家的表现手法不同,风格特点不同。创新,可说是每个画家的共同宿愿。潘天寿 墨梅图由于时代不同,思想感情也起变化。花卉画材本身没有思想性 ,而作者的艺术思想和感情在花卉画中往往起着主要作用。有的花鸟题材是老一套的,但可以在诗词题跋中体现新意和新的思想内容。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题画诗和跋语,这种中国画的特有形式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以及作品的立意的。一张画的题款配诗,既补充了画之不足,也提高了绘画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国画往往不需要画题(有的画用画题),也不必在画中注释此物此景的名称及作用,而让读者从诗词题跋中仔细咀嚼画的意境和主题。西洋画需要画题来阐明画的主题思想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广告画和漫画,如果不加文字说明和标题,往往难以表达画中的主题思想,要写上标语口号才能进一步表明作者的意图。漫画中的美国飞机,写上U.S.才是美国的,不写上英文,观众就不知是法国的,还是苏联的 。有时,人物的对话需吐出文字说明,以表示讲话内容。这种表现方法与中国画截然不同。一个国画家要求有绘画技术上的修养,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涵养 。齐白石先生是木匠出身,他拼命用功,对诗、书、画、印等方面都有全面修养,年逾古稀,仍是每天做诗,从不间断,他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在当今时代,有了艺术修养,还要有政治思想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指一个艺术家足迹天下,广泛深入生活,获取大量艺术素材,同时有广博的学识涵养,也包括思想修养,不然的话,就是一个平平庸庸的画匠。潘天寿 秃头僧图关 于 传 统 笔 墨创新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和特点。国画讲传统笔墨技法,讲气韵和线的应用。只强调创新,不重视传统是片面的,只讲传统 ,而忽视创新,是守旧复古,也是片面的。创新应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点,保持中国民族特色,不是要我们走古人所走过的老路而一成不变,陈陈相因。甘为古人的奴隶,绘画就永远没有进步。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不外乎点、线、面三种方法,国画用线多 ,用点、面少;西洋画用面多,用点、线少。中国画表现对象以线为主,最明确畅快,谓之线为骨,面为肉,点为装饰。追溯上古时代的文字和绘画,极为简单、稚拙,犹如儿童的稚气创作,用线画个圆圈来表现鸡蛋一样,从象形图画、象形文字逐渐演进为现在的文字和绘画,一直离不开用线来表现。古代山水画家,也是用线多,结合点面。如董源画山水,多用线表现山水、树石和云烟的外形状态。日前,我看到蓝瑛画的几幅山水,与过去看到的大不相同,他对点、线,面的结合,处理极好,堪称佳作。潘天寿 红荷图轴从几何学上说,物体是由面组成的,不是线;从艺术上看,物体可以用线或点、面来表现。艺术有它自己的规律,不能将科学等同于艺术。西洋绘画以面来表现对象,有它的特殊风格和民族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 、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并充分发挥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对比强烈,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中国的京戏很有民族特点,演《断桥相会》时,不把真的桥和船搬上舞台,同样可以表现断桥相会的艺术效果。若演员表演上楼时搬用一个真的扶梯在台上,反而会破坏表演的艺术性。京剧中演张飞的,是大花脸,很威严、粗鲁,三国时代当然没有这样的形象,这是艺术夸张。演员为了演好张飞,只有化装成花脸,才能把张飞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与绘画上以形写神是一样的道理。齐白石说:“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潘天寿 先春梅花图轴 月雅艺术图书《潘天寿先生课徒稿套装(一套两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小程序 《潘天寿先生课徒稿套装(一套量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原价156,现售116关 于 风 格 格 调风格新、格调高,也是创新中的重要问题。风格好讲,格调高低难讲。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格,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风格,一个人有一人的风格,有了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才有个人的风格。艺术是讲个人风格的,没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品,也谈不上有创造性,不能为人所赞许。中国画自宋代开始,成为综合性的艺术,诗、书、画、印等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花鸟画自五代徐熙、黄筌开始画牡丹以来,继起者众多,但后人画的工笔牡丹,都是大同小异,出新风格的殊少。意笔花鸟比工笔的面貌多一些。山水画在宋以后,讲皴法,讲笔墨,讲气韵,出了很多新风格。解放后,提倡“百花齐放”,人物、山水、花鸟画家都在为创造自己的面貌和风格而刻苦探索。创造个人风格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长期的苦心经营,也需要多方面的学养,它与民族、地域有关,也与每个画家的个性、气质、兴趣、审美观点、生活经历等等有关。山东的厨师烧鱼放点大蒜、大葱,浙江烧鱼放点糖醋,四川烧鱼放点辣椒,各地的烧鱼方法不同,各个厨师的烧法又不同,让人吃了感到各有滋味,各有特色,鱼还是鱼,内容不变,其风格各有差别。董源、巨然的艺术造诣很高,《夏山图》是神品,如果后人学董 、巨,都来临摹《夏山图》,这有什么意思呢!八大画得好,我们培养无数个八大,是不行的;齐白石画得也很好,大家都来学他,就没有意义了。画家只能因袭摹仿,不能创格、创新,等于印刷机在翻版。只步前人后尘,摹拟古人,岂不是没有出息!潘天寿 欲雪图如何理解艺术的格调?格调与风格有联系又有不同,格调要讲情趣、风味,还要讲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一个厨师做菜,十个菜可以做成十种滋味,但风格是一个厨师的。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大画家,他的每张画都各有情趣和风味,每张画中也变换构图和笔墨,但万变不离其宗,因都出于他的手笔,总离不开他的风格范围。讲格调,还要讲思想品格,“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画品的高低与人品是一致的,人品高,画品亦高。艺术格调的高低,往往与一个人的思想有直接关联,与作者对于世界,人生、艺术的认识和态度直接有关,同时,还受环境、学识,见闻、经历等等的影响。乡下画家常因环境闭塞而孤陋寡闻,这也会使他的艺术格调不高。倘若,让其调换一个环境 ,又有名家指导,多看名迹杰作,他的格调自然会提高的。再者,在诸如文学、诗词,金石、书法等方面的修养,也会大大提高艺术格调。山水表现咫尺千里,多取远景,少取近景,对景写生时,往往远眺大山大川以写山川和树木的大意,求简不求繁,求远不求近,这样才能把山川、树木、房舍、人物安排于画面之中。而花鸟多取近景,少取远景或不取远景,只画花鸟不画背景,两者的表现方法各有异同,所以,古人有画山水者不画花鸟,或画花鸟者不结合山水。山水画家兼擅花鸟或人物的,或花鸟画家兼擅山水的,总是把人、山、花分别表现的,当然,也有少数画花鸟的配搭一点山水,如画竹子,远景配上石头和流水,画梅和兰,背景配上山坡和泉水。我画的花鸟与山水结合,在取近景时配上远景以增加画中的材料,使之更为丰富热闹,又有层次变化。如画鹰和鹫,要求画面空旷开阔,因它是凶猛的禽鸟,宜于画大幅,近景画鹰,远处可配上峥嵘的岩石和倾泻的飞瀑,甚至淡淡的远山,取近少取远,以近景为主体,远景为客体。我也尝试山水与花鸟的结合,取远少取近,以取远景为主,也表现了平远的,高远的,深远的山川景象。 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关 于 练 基 本 功国画的创新离不开基本功。练好基本功,将使创新有扎实的基础。锻炼基本功应为思想上的锻炼和艺术上锻炼两个方面。思想上要跟上时代,要学习马列主义,提高认识水平,要讲道德品质。这是前提。至于艺术上如何进行锻炼,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做法。有人说,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我认为这种提法有片面性,难道中国画的基础也是西洋素描吗?我认为中国画的基础练习应为白描、速写、慢写等,几何形体的石膏和头像石膏可不画。我们不要照搬西洋的一套基础练习用于中国画的基础教学。学中国画的可以学点素描,也可以吸收点西洋画的其它技法,如水彩、解剖、透视等,但学了西洋的,不能失掉中国画的特色,不中不西。中国人穿西装,看起来总不顺眼,我看还是穿中山装为好,看起来也舒服。曾经有人提出搞中国画的学了西洋素描,就可以创造出新风格来,我看问题还不那么简单。离开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基础,来谈创新,是创不好的,即使创出了一条新路子,也绝非大路。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锻炼基本功,还得学点《芥子园》,这本画传是前人学画的经验和技法总结,集历代名家技法之大成,内容丰富,步骤井然 ,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对国画的基础训练,大有帮助。画传对一棵树怎样布置,两棵树、三棵树怎样布置,对两块石头、三块石头怎样摆法,都作了具体阐明。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梅兰竹菊,样样都有,的确是初学国画者的好老师。它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很多老画家都受过其影响。书法也是基础训练的一门课程,我们不能忽视,现在的年轻人不大重视书法,这是不对的。书法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成绩,不是练习几天便能见效的。另外,对诗文、印章、题款、画论、画史等的学习和研讨,也都是国画的基础训练内容。1933年,潘天寿先生为国立杭州艺专(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画的课徒稿册之一有了技法的基础训练,还得学习如何观察生活和理解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素材,进行创作、创新。否则,有了技法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岂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为技法而技法的人,最后还是不会搞创作,更谈不上创新了。我们要了解泰山上的松树和平地上的松树有何不同,泰山松生长在斜坡的岩石上,枝干都向外,一面受阳光,另一面不受阳光;同时由于岩石上水分少,泥沙少,所以泰山松个子矮小而苍劲,松针坚硬而稠密 ,风撼松林,可以听松涛。荷花生长在湖塘中,有的干子倒下去,而花仍是向上的,尤其是小荷花,大荷花就不一定,这就是对生活的观察问题。泰山自然风景很好,不等于泰山就是艺术品,泰山如画,不等于泰山就是画,泰山的风景,要靠艺术家进行艺术加工,并有深入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素材,才能充分表现出它气势的博大和雄伟壮阔。关于中国画的创新,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国画发展的当务之急。到底怎样创新,各人有各人的识见和体会,我谈的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代替大家的。总之,我们不要为创新而创新,操之过急是不行的;也不要被困难吓倒,不敢作,不敢想,不敢破旧,是不能立新的。总而言之,水到渠成,势在必然。 赞 (0) 相关推荐 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比黄宾虹小了几十年,早些年黄宾虹先生尚能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治学半生,但在潘天寿成长的时代,传教士.西方文化已经渗入了像潘天寿家乡那样的小村小镇, ... 成为中国画大师的四个必要条件! 吴昌硕 花鸟 在当代画坛上,"大师"一词可谓十分时髦,甚至报纸.刊物等媒体上一些很没有营养的文章都充斥着这个词.事实上,大师这顶"帽子"不是随便戴的,不是口口声 ... 潘天寿的艺术风骨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由于客观因素,这门民族传统艺术曾度入低谷,齐白石.黄宾虹二位大师又相继辞世,中国画何去何从?时代呼唤领军人物的出现. 国立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正是在此时被推到了台前. 1923 ... 潘天寿的艺术和他的“特色论” 作者:卢炘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由于客观因素,这门民族传统艺术曾度入低谷,齐白石.黄宾虹二位大师又相继辞世,中国画何去何从?时代呼唤领军人物的出现.国立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正是在此时被推到了台前. ... 潘天寿论画笔录之创新 潘天寿 墨梅图 一个国画家要求有绘画技术上的修养,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涵养 .齐白石先生是木匠出身,他拼命用功,对诗.书.画.印等方面都有全面修养,年逾古稀,仍是每天做诗,从不间断,他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 吴冠中:潘天寿的画为什么霸气? 金艺丹青2019-07-24 09:05:37 吴冠中曾说:"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他的营造法则是构建大画的法则,他的大幅作品是真正的巨构,中国国画家中,真能驾驭大幅者,潘天寿是第一人.&qu ... 潘天寿论画绝句 潘天寿 江南春雨图轴 1953 其一 神妙无方迥绝尘,游丝风格至今新. 妍媸莫论先张陆,千古传神第一人. 顾长康恺之 其二 抚琴直令众山响,可羡澄怀宗少文. 丘壑栖迟何碍老,卧游情趣自超群. 宗少文炳 ... 潘天寿:画的布局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 ▲ 潘天寿<一声四喜>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 ...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擘画产业未来创新“路线图” 为攻克我国纤维新材料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盛虹控股集团和东华大学牵头组建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13家.江苏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 潘天寿:画事在有法无法间 近代中国的剧烈动荡,堪称自古未有.真诚而敏感的艺术家,总是能够感应时代的脉搏,勇于承受命运的压力,并自觉地予以回应.国画大家潘天寿,以大写意花鸟山水名世,在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诸大家之后,别 ... 潘天寿《画荷》欣赏 潘天寿 露气 纸本水墨设色 130×154cm 1958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1958年6月18日潘天寿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7月14日作此画.<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 ... 潘天寿论画 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绝不能随随便 ... 吴冠中潘天寿的画为什么霸气? 国画讲坛 昨天 吴冠中曾说:"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他的营造法则是构建大画的法则,他的大幅作品是真正的巨构,中国国画家中,真能驾驭大幅者,潘天寿是第一人."为克服明清以来日渐羸弱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