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籍子弟的口述史(2)-寄宿中的少年时光

===========================

秦晓,1947年生于山西,籍贯山西孝义,文革前为北京四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小学和初中在干部子弟寄宿制的北京育才学校受业,毕业时获北京市“金质奖章”,被保送进入北京四中高中。之后,他经历了在内蒙牧区的插队生涯,走入工农兵大学的学堂。改革初期,曾任中共元老宋任穷的秘书,接触高层,后进入中信集团成为中信领军人王军的得力副手。新世纪开端,他接掌招商局集团,对资产结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了均衡发展的理念,重建了百年老店的辉煌。百忙之余,他始终在系统研究经济学理论,并获取了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学术刊物发表五十多篇论文,并出版了多部专著。曾被冠以“杰出”、“最具影响力”、“最具有价值”等光环。面临退休的门槛,他又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深度思考。

寄宿中的少年时光

1952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从西康到了北京。我被送到位于西山的六一幼儿园。那是个干部子弟幼儿园,条件很好,寄宿制。幼儿园出来后,上了培英小学。那时候,北京有几个干部子弟学校:培英、华北育才、育英、育才等。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华北育才和培英被撤销了,我被并入育才学校。育才学校的前身是延安保小,解放战争时期从延安行军2000里走到北京。对育才学校的生活,有几件事至今记忆还很清楚。

那时学校里有个小动物园,养的有猴子。有学生淘气,给猴子喂马蜂,结果猴子的腮帮子都肿了,当时只是觉得个别同学太调皮,现在看来,如果没有约束,人性中恶和丑的那一面就会冒出来。猴子有时乘管理员不注意就跑出来,爬到树上不下来。我们都在那看着,那老师傅也真有办法,他就在树下喝小酒,吃苹果。猴子在树上看着,一会儿忍不住就下来了,也去喝酒、吃苹果。它一喝就醉了,耷拉着头,被牵回笼子里。我当时觉得这真是一物降一物。

我们学校的集体宿舍,小的五、六个人住,大的能住二十多人,都是上下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人晚上起来撒尿,回去的时候走错门了,迷迷糊糊地躺下来,下面有人叫唤起来,原来躺人家身上了,起来赶紧跑,第二天又过来换鞋子,因为鞋子穿错了。不过,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不在一个院里,不然事就闹大了。晚上,我们经常在宿舍里讲故事。我那时候爱听连阔如说评书,然后我就给同学讲,还得有人放哨,一看老师来了,就赶紧不讲了。我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述都得益于小时候爱讲故事。

我们生活老师姓田,那时大家都怕他,也恨得要命。他整起学生来太狠了。比如,星期六大家要回家了,都很兴奋,但中午还得睡午觉。有时候睡不着,就说说话,或者跑到厕所里去聊天。如果被他逮着了,有两个处罚办法:一个是罚你倒尿盆,他随便说个一百多天,你还没脾气,就得倒尿盆一百多天。还有呢,就是罚你补睡午觉。周六下午四点钟下课,大家准备回家了,他让你再回宿舍去补午觉去,这老师也太坑人了。据说田老师文革自杀了,他可能历史上有些问题,在当时的体制下,长期受到压抑,回想起来他当时的一些做法是和“个人的问题”相关的。

还有件事,大跃进的时候,教自然课的老师姓黄,是个华侨,在地里撒熟芝麻。我们问,黄老师你干嘛呢?他说,看它长不长?那年代,什么卫星都敢放,什么都敢想。“破除迷信”如果把科学也破除了,其本身就是一个迷信。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我们参加了,是团体操项目。体育老师姓魏,是在朝鲜学的团体操,可棒了,带我们在先农坛体育场练习。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大庆,我们也参加了演出,最后举着花叫喊着往天安门冲去。但是,没让我上天安门,上天安门的都是挑那种长着圆脑袋、胖呼呼的“标准儿童”。我们学校经常会有这种活动,我们班有的同学就属于这种“标准儿童”,给毛主席、刘少奇都献过花。

我到育才上学后,周末坐公交车回家。有时候,我跟同学就走路回家,北京那时的风很大,我们人小,有时能被风吹得走不动,就倒着走。在大风里从天桥一直走到西城我家,省下的路费还可以“逛天桥”,买糖耳朵、艾窝窝等小吃。有时跟家里说这礼拜学校有活动,不回家了,其实是去天桥看耍把式的。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了,耍把式的在真练以前先是一个劲地说,然后就来要钱了。他要钱的时候你绝对不敢走,不仅不能走就是你当时不给钱,他就能让你脸面下不来。他就有那本事,连损带挖苦的,不光是有身份的人,连我们一个普通小学生都能感觉到难堪。然后,几个“托儿”上来,给弄点大票子,最后他演一下,这样你才能走。我们也得扔点钱,怕他骂你。这就是天桥把式,人家就靠这个混饭。

===========================

===========================

(0)

相关推荐

  • 翁敏华:李伊白——江南北国两相宜

    李伊白,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1967届高中生.1968年12月28日,去山西运城插队落户. 李伊白老师 访问李伊白,纯粹是个意外.2011年秋,我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当时正在写作关于工农兵学员的非 ...

  • 两次考上北大奖20万,读书有用不能靠刷分证明

    文| 徐媛 据媒体报道,贵州毕节考生陈印,去年首次考上北京大学护理系,高中母校织金育才学校奖励10万元.因为专业不理想,陈印退学再考,回到高中母校复读.今年他再次被北大护理系录取,也再次选择放弃就读. ...

  • 1978年齐齐哈尔寄山西实寄封

    1978年齐齐哈尔寄山西封,文革万寿语录封,背贴文8题词8分一枚,盖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支)7月4日戳,单戳清,文革76年结束后,文票停用,贴用实例罕见,保存完好

  • 我们的育才学校

    看到这张照片时,每一个心灵都会被带向遥远的历史.然而,对我们东北{沈阳}育才学校的同学们来说,我们的心却与照片中的这一对夫妻贴得很近很近----因为他们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与第一位校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 ...

  • 《那些有趣和有故事的北航人》长篇连载之第38篇 坚韧永强

    黄永强(84级10系) 在北航,川人是相对特殊的群体.和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他们个子虽不高,然热血盈腔,颇有侠义范儿.他们勤奋,且有着特殊的坚韧和隐忍.举个例子,在绿皮火车的年代,远距离跨省上学远不如 ...

  • 山西籍子弟的口述史(1)-中农+中农

    ============================ 秦晓,1947年生于山西,籍贯山西孝义,文革前为北京四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小学和初中在干部子弟寄宿制的北京育才学校受 ...

  • 《1963:变革之年》|作为一部口述史(2396字/6分钟读完)

    作者:杨楚佳 校对:LIT.CAVE编辑部 <1963:变革之年>一共分为八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从 1963 年初到 1963 年末,串联起了当时的年轻人们从无名之辈到成为偶像.标杆 ...

  • 读书札记二则 || 读刘家和《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一书和王宏志《作为文化现象的译者》一文

    札记一 链接: 我在不断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眼界都必然是有限的.像我理科这个情况,想要做到学术前沿是不可能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所学知识转换成为能力.知识是零散的 ...

  • 【梨园训诂】“口述史”与“文献史”的辩证——由《菊坛旧闻录》说开去

    <菊坛旧闻录>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台出版的一部"回忆录"式的文集,作者丁秉鐩,他是60年代台湾广播电台主持人.这部著作1995年10月由戏剧出版社再版发行,可谓海峡两岸 ...

  • 口述史采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9-02-17 06:30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口述史采访是口述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口述史学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存留于人们脑海中的有价值的 ...

  • 《事林广记》之后集,文籍类经子史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七[后集] ○文籍类 [经 子 史] 经史述作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自龙马负图,伏羲视河图而画八卦,神龟授书,大禹因洛书而阐九畴,文籍之生盖始,诸此河图洛书,实出于天,六 ...

  • 上海女子约会口述史:我用约会对抗996。

    Hello,我是夏萌人.   去年,在爱情课题上做个人年终总结时,我发现,自己一整年下来竟然收集了十几段精彩的都市约会故事.   996 的工作节奏,是一件时常会让我感到沮丧的事情.而那些保持约会的日 ...

  • 杨洋:和可爱的人交朋友——宁宗一先生口述史读后

    6月4日傍晚,收到宁先生寄来的新书<一个教书人的心史:宁宗一九十口述>,我欣喜万分,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一个教书人的心史:宁宗一九十口述>,宁宗一口述,陈鑫采访整理,中国大百 ...

  • 山西籍女高音芦秀梅,请谈谈她的好

    ★ 前言 ★ 芦秀梅,是这位女高音身故时候传媒给出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曾出现在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唱的出版物里,不过她活跃在歌坛的时候,多写作"卢秀梅". 芦秀梅调入北京是在上世纪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