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有多小,银河有多大?你能描述出来吗?
原子有多小,银河有多大?你能描述出来吗?
👆 👆 👆书荒时,别忘了来戳我哦~
自从儿子学会了数数,他似乎就在不断地追求更大的数。现在能算简单加减法的他,依然兴奋于追求更大的数字,在和小伙伴追逐嬉戏的时候,他们这些孩子的嘴里时常会冒出各种数字,经常都是在抬杠比较谁的数字更大、更多,都要拿自己的数压倒别人的数,但他们充其量也就说到一千、一万,要不就干脆说:无数!他们已经懵懂地知道“无数”是个什么概念了。人的认识能力真是神秘而强大。
在和儿子聊天的时候,我也经常会灌输给他一些基本常识,比如所有物质都是由特别特别小的原子组成的,天上的星星虽然看着小,但其实巨大无比。但当孩子进一步问,原子有多小呢?银河有多大呢?我竟然无言以对。
这时,我才意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除了多知道一些概念,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多么模糊。尤其在读到《宇宙的尺度:从无穷大到无穷小》这本书后,我不禁惊叹,我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认识,“懵懂”得很、“稚嫩”得很(就像孩子能说出“无数”这个词却无法描述无数到底是什么一样)。正如理查德·费曼所说:只知道概念,相当于一无所知。
就比如,我们知道原子很小,但到底有多小呢?如果要我跟你拿身边的某种东西作类比的话,我还真无从说起;同样,银河很大,但到底是多大呢?我也很难形容;从地球到木星有多远呢?恐怕不管问谁,也无法让你有个形象的概念;还有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那6500万年是多久?……总之,凡是超出人类尺度范围的东西,我们一般人还真的很难理解。
因为我们太习惯于“人类的尺度”这个范围了,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于是便忽略了那些不可见的、超出人类尺度的广阔世界。
《宇宙的尺度》这本书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它把那些超出人类直观感知的事物,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原型进行了形象的比较,这种对比碰撞出了非常有趣、惊奇的效果,让我们对极大尺度和极小尺度的事物有了一种直观的理解。
原子多小?
首先我们想象一只蛾子的眼睛,宽度大约是0.8毫米(800微米),我们体内的血红细胞是它的1/100,即8微米。而引起普通感冒的球状病毒宽度则是0.02微米(20纳米)。一般而言,原子的尺寸大约是零点几纳米(1米=10亿纳米)。
(左)一只蛾子的眼睛。(右下)血红细胞。(右上)木槿花刺状花粉。
如果嫌这样太抽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感冒病毒放大,放大到天文馆里直径27米的穹幕电影院一样大,那么单个水分子的大小就跟充气健身球差不多,单个原子的尺寸则和篮球相仿。
银河多大?
如果把地球的尺寸缩成一粒盐大小,那么太阳系(到冥王星轨道)宽度就是352米.也就是说,一粒盐放在三个半足球球场里面。如果把太阳系压缩到一枚硬币的大小,那么整个银河系的面积大约和美国西部差不多。如果银河系是一粒盐,那么可见宇宙大约相当于110层的大楼。
哈勃望远镜超深空图像,它代表的范围大约是夜空中的笔尖大小,其中估计有10000个星系。
45亿年是多久?
如果把“地球母亲”45亿年的生命压缩成50 年。这样一来,最早的简单生命迹象出现在她11岁的时候,然后直到她45 岁生日前夕,最早的有眼睛的动物(例如三叶虫和马蹄蟹)才刚刚诞生。在她49岁零几个月的时候,恐龙灭绝了。最近一周,直立人学会了用火,现代智人直到昨天才出现。文明——包括我们所有的有记录的历史、艺术和科学——在数分钟前开始萌芽。耶稣诞生的时间离现在大概只有10分钟多一点儿,现代计算机在17秒前刚刚问世。
以上这种把宇宙尺度的事物用人类熟悉的尺度作对比,以便让人很形象地理解的例子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
1分钟内通过50 瓦白炽灯灯丝的电子数量等于尼亚加拉瀑布一个世纪流下的水滴。(第1章 数字)
金鱼是唯一能同时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动物。(第3章 光)
若是以合适的方法挥舞牛鞭,鞭梢的速度有可能超越声速,形成微型声爆。(第4章 声)
闪电的温度可达27760摄氏度——比太阳表面还烫——蕴含的能量介于1 亿到10亿伏特之间。(第5章热)
但这本书并非是本“冷知识”的合集。好的科普书,不但能给人以知识,还能提升你的认知。这本书就给了我两个前所未有的启发:
1.“比较”的天性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人生来就爱比较。与人比较经常会徒增一些烦恼,但比较客观事物,却能让我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人通过对比、筛选、区分,寻找规律,分析相似,发现不同,进而让我们发展出了一种寻找“谱系”的能力。所谓“谱系”(spectrums)就是:某种范围,或者说由此及彼的一个连续系统。例如,数量多一点少一点,光线暗一点或亮一点,声音大一点或者小一点。世界就充满了这种这种谱系。《宇宙的尺度》这本书介绍的是最常见的6种:数字、尺寸、光、声、热和时间,并且是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了它们超越人类日常范畴之外的谱段上。
人看到的可见光只是光谱中的一小部分
谱系就像一张地图,反映着世界的某个维度。我们对谱系观察得越仔细,这张地图精确度就越高,对世界认识的就越深刻。仔细回顾一下儿子在公园里和同学们的“数字较量”和人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确实是这么回事。而作者睿智地指出了这一点,让人豁然开朗。
1.第二个启发是,给孩子(也包括给任何人)讲解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用形象的语言。前面提到了物理学家费曼的名言:只知道概念,相当于一无所知。费曼的这个感悟是源于他父亲对他的教育经历,和《宇宙的尺度》这本书用的方法如出一辙。在费曼所著的《发现的乐趣》这本书中,他回忆到:
“父亲就常常让我坐在他腿上,给我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比如说,我们读关于恐龙的部分,书上会说:'这家伙有25英尺高,脑袋宽6英尺’。这时父亲就停下来,说:'我们来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它站在我们家的前院里,它是那么高,高到足以把头从窗户伸进来。不过呢,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因为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宽了点儿,要是它把头伸进来,会挤破窗户。’凡是我们读到的东西,我们都尽量把它转化成某种现实,从这里我学到一个本领:凡我所读过的内容,我总设法通过某种转换,弄明白它究竟什么意思,它到底在说什么。”
我们经常想当然地以为,知道了概念,就认为能把概念解释清楚,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揣着糊涂当明白”。能把抽象的概念,用生活中的原型做比较、形象化,让每个人都听得懂,这是一种创意能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宇宙的尺度》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不但提供了涉及面相当丰富的知识,同时对我们教育孩子也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 关于本书
《宇宙的尺度》
作者:大卫·布拉特纳
透过“无形”的物理量发现看不见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