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指环虫,药要选对,用法也要对

杀指环虫,药要选对,用法也要对

大多数人都感觉,现在水产上的指环虫越来越难杀了,往年有效的药,用量越来越大,不加量就没有效,好像指环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了。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好多人都没有充分了解杀指环虫的药——甲苯咪唑的特性,今天就来写一写。

咪唑类的药,最先合成是在美国,上世纪的60年代,合成了噻苯达唑,用于驱杀蠕虫,但刚开始驱虫效果不强,而且用量很大,副作用也很大。随着合成技术的发展,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咪唑类的药物就已经广泛用于线虫、绦虫、吸虫的驱杀,在世界各国的医学和兽医上大量使用。

到现在已有数百种咪唑类药物,而在水产上使用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主要用于指环虫、三代虫、拟指环虫、绦虫、棘头虫的驱杀。在现在的国标药物中,还有一款国标药就是甲苯咪唑。咪唑类药物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含有苯苯咪唑的共同结构。像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甲苯咪唑,不仅对成虫有驱杀效果,甚至到对幼虫、虫卵也有驱杀效果,像我们人吃的史克肠虫清,其成分就是阿苯达唑。

现在许多药厂都是在将甲苯咪唑用于外泼,但实际上这种用法并不科学按高这君和覃宗化的认为,咪唑类药物既是寄生虫的能量来源抑制剂,也是蛋白抑制剂。

具体来说,蠕虫通过无氧代谢的糖酵解过程,从而获得能量,这一过程需要一种酶参与催化反应,这个酶就是延胡索酸还原酶,而咪唑类药物正好可以抑制这种酶的活性,而且对有氧代谢酵解糖类的寄主没有影响。另一条驱杀寄生虫的途径是,咪唑类药物能与寄生虫摄取营养的必需结构蛋白——微管蛋白结合,特别是与二聚体微管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寄生虫的营养吸收。

产生这些药效的咪唑类药物,有的是原药的形式产生效果,有的则是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产生药效,通过体内的代谢,例如氧化、脱烃、羟化和还原反应,极其复杂。有的通过肝脏代谢,有的还能通过寄主肠道的微生物代谢,增加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从而增加驱杀效果。

所以,咪唑类药物,在水产上最好的用法,是内服。不论是原药,还是代谢后的活性物质产生药效,当按每公斤鱼的体种内服50毫克咪唑类药物,其药效远比外泼的效果好,要达到同等效果,泼的剂量则要达到1-2ppm。

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甲苯咪唑在脂肪和油脂的促进作用下,能增加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增加了药效,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毒性,所以黄桑鱼、叉尾鮰上不能使用。同时,在畜禽试验中,咪唑类药物对怀孕2-4周的母羊有致畸的作用,所以在水产上,亲鱼尽量不用,以防止鱼苗产生畸形。

前段时间,甘肃的网箱上爆发指环虫,一家家网箱养殖户束手无策,当时我就是用我们公司的肠虫净,一下子就把困挠他们很久的问题解决了,如果你也遇到类似问题,有需要可以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