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治理蝗虫的方法竟然是养鸡鸭?真正的全军出“鸡”
前言
2019年年底,一场可怕的自然灾害在东非地区逐渐酝酿,那就是蝗虫灾害。
次年2月份,蝗虫便在肯尼亚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面积高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的蝗虫群,它们遮天蔽日,啃食粮食。这场可怕的灾难让东非肯尼亚境内的1000多万百姓遭受严重侵扰,粮食都被蝗虫啃光了,人们将面临颗粒无收、大闹饥荒的惨境。
可怕的蝗虫群每天能飞跃150公里,这场蝗灾已经肆虐了肯尼亚、索马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等将近二十个国家,给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而且这仅仅是第一波蝗虫灾害,第二波蝗虫灾害是第一波数量的20倍之多。
东非蝗灾
好在蝗虫灾害最终得到了及时治理,没有蔓延到全球,演变成世界性“粮食危机”。
看了上述文字,你或许会发出疑问,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可怕?历史上还有哪些大型蝗虫灾害?面对蝗虫灾害,为什么我国人民派遣鸡鸭!那么鸡鸭又是怎么灭到蝗虫灾害的呢?
小小蝗虫,大大威力
能与水灾、旱灾这种毁天灭地的自然灾害齐名的,也就只有蝗虫灾害了。蝗虫体型不大,成虫也只有30~40毫米,但它们往往成群结队,以数量取胜。
蝗虫
从农业上来说,蝗虫可谓是国际的第一大害虫,偏偏还种类繁多,在全世界的分属里超过了一万多种,光是我国境内就存在超过一千多种蝗虫。
而在所有的蝗虫当中,沙漠蝗虫应该说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了。它们主要遍布在非洲的西部沙漠地区,一旦爆发能够迅速把全球五分之一的土地粮食化为乌有。
所以对于全世界而言,蝗虫简直就是瘟疫一般的存在,甚至能让军队进入一级戒备状态,甚至和周边国家联合对抗蝗灾。
沙漠蝗虫
蝗虫灾害之所以这么让人害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
第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蝗虫太能吃,它们的食量简直是惊人的存在;其次就是蝗虫太能生,繁殖能力超级强,还拥有王者级别的生存能力;以上两点最终导致了蝗虫数量极其庞大,遮天蔽日,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之内全都是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根据蝗虫习性计算,一只蝗虫的寿命是3个月的时间,它们主要吃的农副经济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麦、甘蔗等等,都是人们生活必须吃的五谷杂粮主食一类。而一只蝗虫能够产卵三百颗。
蝗虫吃农作物
按照以上的数据举个例子,一只蝗虫一天大约能够吃掉两克左右的粮食,但是一平方公里的蝗虫一天就能够吃掉三万五千人的粮食,那么十平方公里呢?一百平方公里呢?一千平方公里呢?
如果计算下来就会发现,当蝗虫集结成灾的时候只要一天,就可以让一个国家一年的农业辛勤付之东流,把一个国家一年的粮食全部吃光,所以蝗虫灾害让人无法坐以待毙。
其实蝗虫没有大面积聚集,仅仅是三两只的时候它们性情非常的温顺,但是一聚集起来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们会变得暴躁易怒。
蝗虫一聚集就暴躁
有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不超过五只蝗虫放到一个环形的封闭式大圆盘当中。一开始这五只蝗虫只是各玩各的,互相不干扰也互相不搭讪。
直到后来蝗虫开始产卵,它们整日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的它们的飞行就变得有序起来,它们会绕着圆盘的同一个方向飞行。尤其是数量越多,它们就越有集体性目标性,也越暴躁飞得越快,这就是蝗虫的可怕之处。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蝗虫偏偏要聚集在一起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蝗虫的生理习性。当蝗虫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它们会吃掉对方。蝗虫的弱点在侧翼,当它们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时,就会被其他蝗虫吃掉。
蝗虫弱点在侧翼
所以蝗虫为了不暴露自己脆弱的侧翼,会选择和其他的蝗虫保持队形,尽量减少被同类吃掉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蝗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暴躁更有攻击性,因为它们想要吃同类也怕被吃掉。
与此同时,它们聚集在一起意味着行动效率更高也就会更安全,这也就是为什么蝗虫会选择成群结队的出现了。
当蝗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外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皮肤会从独处时的绿颜色变成群体状态之下的黄颜色,与此同时头部也会变得更大,双腿变得更短。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独居的蝗虫和群居的蝗虫状态、性格和体征都是不一样的。
独居蝗虫和群居蝗虫形态不一样
我国的蝗虫灾害历史
中国地大物博,农业根基深厚,因此历史上也免不了遭受蝗虫的侵袭。尤其是我国古代,有关蝗虫肆虐的史料数不胜数。
关于我国的蝗虫灾害,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记载。到了东汉时期,匈奴混战,那个时候的天气也处于温暖时期,气候一旦暖和起来就会久旱无雨,而根据连锁效应,久旱必逢蝗灾。所以光是东汉的二百来年时间,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蝗虫灾害将近40多次。
到了唐朝时期,就算是历史上人人称赞的贞观之治也阻止不了蝗虫的肆虐。当时的陕西地区爆发了相当恐怖的蝗灾,直接导致百姓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古代蝗灾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到位,还有着迷信的成分,所以皇帝李世民特地在长安城中做了一场法事,留下祈祷侵害褪去、天下太平的寄语:
“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食我,无害百姓。”
资料还记载,为了表达自己带领子民战胜蝗虫灾害的决心,皇帝李世民甚至直接抓起一只蝗虫生吃掉了。
即使唐朝属于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盛世年代,但是蝗虫灾害也几乎是贯穿了唐朝历代皇帝的奏折,每一个唐朝皇帝都受到过蝗虫灾害的困扰。
影视剧版李世民吃蝗虫
唐朝逐渐衰落之后就是宋朝的崛起。而宋朝的蝗灾可不是像唐朝那样小打小闹,宋朝的蝗虫灾难可以说是遮天蔽日级别的了。
这完全是因为唐朝末年对中国版图开拓到了南方地区,南方逐渐兴起农业,由于南方气候足够温暖粮食充足,所以蝗虫灾害的密度也由此而升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当时南方还没有发明出“水田”,也像北方一样全都是“旱田”,都说久旱必逢蝗灾,偏偏蝗虫特别的怕水喜欢干旱,所以旱田简直就是蝗虫的天堂。
旱田
而且比较有趣的是,明朝的灭亡就和蝗虫灾害有着非常必要的联系。
明朝末年时期,发生了两次五年以上的蝗虫灾害,而且明代末年的皇帝对此毫无作为,百姓没有粮食可吃,就容易发生阶级矛盾,间接导致农民起义频频爆发,让大明王朝正式断送,成为历史。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我国的封建王朝统治历史当中,蝗虫灾害的影响可大可小。那么我国又是如何治理蝗虫灾害的呢?
古代蝗灾时流民
全军出“鸡”
面对大大小小的蝗虫灾害,人们自然也想出了不少办法,在央视纪录片《牧鸡治蝗》中就给出了标准答案。
二十一世纪初期,河北地区草原上发生了一场蝗灾。为了阻止草原蝗灾,国家给出了相关政策——养鸡养鸭。
当时国家免费给草原地区人民发小鸡幼崽,而且还会派遣农业大学毕业的专门指导员到草原上进行相关技术指导。
根据纪录片里面现实,当时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还会对小鸡崽们进行培训,培训周期为九十天,每天就是听哨声吃蝗虫训练,当哨声一响就是小鸡们开饭的时刻。
鸡吃蝗虫
所以等蝗虫们气势汹汹想要进犯草原农作物的时候,早已有一批训练有素的草原鸡成群结队,听着哨声死命的啄啄啄。这样一来还没等蝗虫兴风作浪,就已经被草原鸡们先消灭了。
但是如果牧草太高了怎么办?比如新疆地区就面临着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派遣脖子比较长的鸭子闪亮登场。而且鸭子要远远比鸡更有纪律性,它们甚至不用怎么训练就能自发组织成群结队。自己属于哪一支“灭虫”小队的,鸭子们完全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只要一声令下,鸭子们就用鸭掌先把蝗虫拍起来然后一个打挺伸长脖子接住蝗虫吃掉,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相当顺滑。当鸭子们把蝗虫吃光之后又会有组织有纪律的排队等候牧场农民们的指示,这场面简直不要太壮观。
放鸭子吃蝗虫
而且现在,养殖场的鸡肉和鸡蛋在市场上并不叫卖,更受大众欢迎的是“溜达鸡”和“溜达鸭”,就是农村散养吃虫子长大的土鸡和土鸭,据说这些品种肉质更好营养更丰富。
而吃过蝗虫的小鸡小鸭就是典型的溜达系列产品,它们无污染无公害,每天补充丰富的蛋白质营养,还有机会在草原上散步,所以它们下的蛋营养更丰富肉质价值也更高。
如此一来不仅仅帮助农民避免了蝗虫灾害,甚至还带起了牧场养鸡养鸭的经济,让农民们生活也富裕起来了,简直是一箭双雕。
带动畜牧经济
结语
当然,鸡鸭吃虫只是其中一个办法,在现代社会,蝗虫灾害已经能够得到有效治理了,人们发达的科技水平技术完全不用再害怕蝗虫灾害。
但是蝗虫成灾还是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警醒, 这和极端气候脱离不了关系。因为干旱频发,久久不下雨,就会滋生出相当庞大的蝗虫群体,让蝗虫在干旱的土地里进行产卵。而久旱属于极端天气,这和全球变暖绝对脱离不了关系。
而且人类对土地的破坏,比如对草原利用不恰当,盲目地开垦草地,滥砍滥伐植被,最后导致土地植被覆盖率不够而产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这些都为繁衍最可怕的沙漠蝗虫埋下了种子。
土地沙漠化
虽然我们治理河南草原的时候派遣鸡鸭效果显著。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地区,比如肯尼亚地区的蝗虫灾害就不适合这种方法。对此我们还是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时时刻刻做好对蝗虫的检测和控制其活动的能力。
从预测蝗虫产卵到面对蝗虫灾难合适爆发,全面检测全面控制,采取紧急行动减少蝗虫的数量,避免让它们形成聚集性的效应,这样才能在蝗虫爆发之前就有效抑制,有效保护农作物。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减缓全球变暖,减少干旱以及其他极端天气的频发,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并且多种植树木让土地 常年保持湿润状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蝗虫爆发的危害。
需减缓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