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高温依然没有退下的意思,这几天的广州气温,就像人人头顶了个太阳似的。伏天结束,出伏开始。一直到秋分时节之前,这段时间对人体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正是很多人说的最“凶险”的时节。为什么说它“凶险”呢?因为“天地之气”会有个非常大的变化。“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气象方面讲,气温波动最大,波动最频繁。早晚冷,中午又很热,气温变化大,变化快,变化莫测。身体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变化,就会出现很多不舒服。中医认为,夏季炎热,易大汗出,耗损津液,引起夏天胃纳不馨,水谷精微物质跟不上,身体就会比较虚。经过夏天出汗,夏天胃口差,人身体比较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大自然也是由阳转阴,是个很大的交接点,阴阳变化的出伏阶段,更容易生病。° 夏季津液损伤较多的人,这时候会皮肤干燥、嗓子疼、便秘;° 夏季贪凉,每天冷饮空调为伴的人,这段时间开始拉肚子,总感觉小肚子凉凉的;° 平常偷懒,不愿意运动的人,立秋之后逐渐开始失眠、感冒;“出伏”阶段,气温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向有所下降,但秋气侯逐渐干燥,对应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中医认为“肺气太过易乘肝木”。这段时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推荐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等。做法:先将莲子、百合分别用水浸泡半小时后,冲洗干净待用;再将百合加入清水和冰糖武火煮开,煮15分钟后加入莲子,改文火继续煮半个小时即可食用。作用:莲子有清心除烦、健脾益气的功效;百合具有润肺止咳,调理肠胃,清心安神的功效;两者均具有凉降的作用,且两者下降之力均不太强,不会过降而伤身,两者搭配食用,能很好舒缓心情,改善失眠和精神紧张的状况。夏季贪凉的人居多,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也让很多人长期处于空调的支配之下无法脱离,无形之中内湿外湿集中于一起。因此,出伏阶段还没完全入秋,非常适合利用这一时间将体内的湿气排一排,祛祛暑气。推荐可以选择艾灸涌泉穴,涌泉穴为肾经第一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而艾灸此穴可以引火下行,引阳入阴,温肾火祛脾湿。秋季去湿气,培土生金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比如茯苓、白术、扁豆、山药,这些都是“白色”的药食,白色通于肺,可以经常用来煲汤煲粥,是很利于秋季祛湿的;生活中尽量少烟酒,尤其是少喝冰镇啤酒,可配合理气化痰祛湿的药膳。夏季之后,阳气逐渐转入阴分,身体逐渐慵懒下来,不愿活动,这与气血失去足够阳气温煦推动,导致运行缓慢有关。适量的运动可以起到推动阳气循行,达到排湿的效果。出伏阶段推荐饭后适当活动,而走路是最经济的运动。阴雨季节、湿冷的气候不适宜运动,最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运动。晚饭后,出门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以身心都放松下来为宜。每天坚持走路锻炼,能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防止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俗话说“入秋三分虚”,经过一个夏天的透支,人体内营养大量流失,身体变得亏虚,此时是进补的最佳时机。
但其实秋季食补不能像冬季进补一般大补元气,冬季天寒地冻,正是阳气潜藏之时,适合大补。
而秋季以凉为主,且刚刚才入秋,天气虽有降温,但还是有暑气残留,此时进补当以平补。
秋季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阴补虚,益胃补肾,消肿止咳化痰等作用。非常适合出伏阶段服用。做法:将鸭肉洗净剁块,放入沸水中焯至断血水捞出,将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锅中,武火煮沸后转文火小炖2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