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莫奈更重磅,外滩迎来又一位艺术巨匠
上海的艺术展从来不缺大师,今年有莫奈、米莱、空山基等名家作品先后亮相,而最近更有一位鼻祖级的艺术巨匠空降外滩——那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
近日,“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在上海东一美术馆(Bund One Art Museum)登场。
54幅来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的国宝级珍藏画作,展示了从16世纪至19世纪的璀璨艺术时代,提香、乔瓦尼·贝利尼、安东尼奥·迪普乔·皮萨诺、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等大师真迹齐齐亮相。
其中,最令观众期待的作品,自然就是拉斐尔在18岁时绘就的天才之作《圣塞巴斯蒂安》。
走进东一美术馆展厅,不用任何指引,你就能在人群簇拥中发现这幅《圣塞巴斯蒂安》。
拉斐尔在艺术界乃至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曾是教皇钦点的圣彼得大教堂设计总监。
他的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在16世纪创作了《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等诸多被盛赞至今的作品,被后人尊以古典主义艺术的创作典范而享有盛誉。
拉斐尔的真迹此前很少在中国展出,这也是为什么《圣塞巴斯蒂安》如此值得中国观众期待的原因。
这幅作品是拉斐尔标志性的早期作品。画中人物圣塞巴斯蒂安,以饱受苦难的殉道者形象闻名。他赤身裸体被绑在树上,中箭而亡的死亡场景,曾引得无数画家争相描绘。
然而,拉斐尔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手法,将这位圣徒描绘成了一位安详、内敛的绅士。致命的箭矢被他轻轻拿在指尖,表情毫无痛苦,仿佛若有所思。
借助这样内敛的笔触,对光影神乎其技的掌握,以及极其丰富精致的细节描绘,拉斐尔用这幅《圣塞巴斯蒂安》为人们带来了神圣又平静的观感。
这样的艺术之美穿越时间与空间,在500年后来到了中国艺术爱好者的面前。
以《圣塞巴斯蒂安》为起点,本次展览用不同时期的画作拉开了一条时间轴,呈现了400多年中西方绘画风格的发展更迭。
这次展览的展区,共分为“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16世纪的威尼斯”“17 世纪的绘画类型”“18 世纪的社会思潮与贵族制度的终结”和“19 世纪:从浪漫主义到心理分析”五个部分。
从乔瓦尼·贝利尼的《圣母子》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的《圣母祈祷像》、 鲁本斯的《圣多米提拉》到切萨雷·塔洛内的《少女与玫瑰》……
这些大师画作依次展现在观众眼前,每一幅都值得你驻足屏息,沉浸于艺术的历史长河中。
《圣母子》乔瓦尼·贝利尼,1487年左右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提香·韦切利奥,1510年左右
《圣多米提拉》彼得·保罗·鲁本斯,1606年左右
《圣母祈祷像》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1640年-1650年
《塞浦路斯女王卡特琳娜·科纳罗被废黜》弗朗切斯科·海耶兹,1842年
《盖塔诺·多尼采蒂的最后时刻》蓬齐亚诺·洛弗里尼,1891年
通过他们的描绘,你会发现绘画艺术怎样在时代浪潮中进化、更迭。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严肃的宗教题材,到18世纪巴洛克艺术盛行后,人物变得丰富多彩,各具神态。
本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来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的馆藏。
卡拉拉学院是意大利顶级美术馆之一,创始人为意大利贝加莫的贵族、艺术收藏家贾科莫·卡拉拉伯爵。
1796年临终前,卡拉拉伯爵决定将自己的艺术收藏和家族地产捐献出来,创办一所美术学院。
于是在1810年,卡拉拉学院建成,此后成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艺术宝库,收藏了规模庞大的13-19世纪意大利艺术佳作。
本次展览中,策展方也用文字和纪录片的形式,为观展者详尽介绍了贝加莫市和卡拉拉学院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中藏品的诸多故事。
在展厅末尾,你会再次见到这场展览的主角《圣塞巴斯蒂安》。
高清复制的巨幅画像,适合观众在此打卡留念。
走出展馆,你还能在纪念品商店中看到以本次展出作品为主题的周边产品。
如果你对于这场艺术时空之旅意犹未尽,不妨把这些大师画作带回自己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