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总结,再读条文,学《金匮要略》不打瞌睡的方法!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熟读并学会应用是中医必经之路已是中医界的共识,但古文枯燥,还没等读上几篇便昏昏欲睡,多少次拿起书想字斟句酌,死磕到底,最后都只是浅尝则止,其实目前已有很多前辈对这本经典已加以注释,我们不如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从传承开始,再谈创新,最近我发现先看《金匮要略》每一章节后的总结,对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了解后,或许会吸引你去细看每一个条文!今天我们先看一下第二章(痉湿喝病脉证)不同前辈对其的总结!
            一、  宋庆峰主编的《金匮要略》
                    第二章痉湿喝病脉证结语
       本篇论述痉、湿、喝三病的辨证论治。痉病的成因,为外感风寒邪气,又津液不足,不能滋润筋脉所致。症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脉象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痉病辨证应分刚痉、柔痉、实热痉三种:刚痉为表实无汗,故用葛根汤;柔痉为表虚有汗,则用桂枝加葛根汤;若脉反沉迟者则用栝楼桂枝汤;实热痉为阳明燥热伤津证,宜用大承气汤。
       湿病成因,为外感风寒湿邪,症状以身体疼重,骨节烦疼为主。湿病的辨证,表实无汗者,用麻黄加术汤;日哺所剧疼痛者,用麻杏薏甘汤;表虚汗出者,用防己黄芪汤;如寒湿盛胜而阳气微者,当选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助阳气化寒湿,正邪兼顾为宜。总的来说,在治湿方中,有以发汗去邪为主;有以温通经络,利关节止痛为主;有以温阳利湿,开痹化凝等治法为主,如能结合临床实际,很有实践意义。
     暍即暑病,暑病的辨证可分暑热和暑湿两类。本篇对暑病的气阴两伤,以及暑中兼有寒湿等证,进行了分析,并举出了治疗的方法,较为全面。
         二、李克光老师主编的《金匮要略讲义》
       本篇所论痉、湿、暍三病,均由外感六淫所致,病情变化又都从太阳表证开始,与伤寒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各有特点,故此三种病证,除见于《伤寒论>外,又列于本书之前,并作为论述杂病的开始。
       痉病病在筋脉,以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致病原因,由于外感风寒之邪,内因津液不足,伤及筋脉所致。故本病初起,除见表证外,又脉多见弦。临床上,根据汗之有无,可分为刚痉、柔痉两种,以发热无汗者为刚痉,用葛根汤升津养筋,发汗解表;发热有汗者为柔痉,用栝萎桂枝汤滋养津液, 解肌祛邪。这和《伤寒论>太阳病之分表实表虚相似,都是比较而言的。本病的病情发展比较迅速,常有表邪未尽,而里已化热。热甚动风,证候趋向严重,出现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等症。如再进一步发展,则热从燥化,津伤筋急,成为里实证,而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等症,当用大承气汤泄热存阴。总之, 痉病之治,在发表清里时,必须兼顾津液,这是治疗痉病的-项重要原则。痉病预后,以津液有无为转移,如津气犹可,无论发表清里,邪解热退,其病可以迅即向愈,如病起而见沉细,误治而灸疮不敛的,气血津液暗伤,预后多不良。
       此外,有因误汗误下而成痉的,其经过虽与原发病不同,而为脱液伤津之理则一,但病情轻重显有差异。辩证时应有所区别。.
       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本篇所论,重在外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湿从外来,多兼风挟寒,但由于兼邪不同,体质各异,因之病情变化亦有所不同。如湿邪偏重, 是以身重疼痛为主症,偏于寒湿,则其痛较甚;偏于风湿,则多走窜关节。同时,湿为阴邪,感受以后,最易伤人阳气。若湿邪遏抑表阳,其人抗病力强,表气不虚的,无论寒湿、风湿,病变多为表实证,故同一表证,寒湿多恶寒无汗,身体疼烦,用麻黄加术汤发汗以利退;风湿多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關,用麻杏苡甘汤清宣以利湿。若其人抗病力弱,表气已虚的,病变多为表虚证,出现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症,可用防已黄芪汤益气以行湿;若表现为阳虚, 可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等症,可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温经逐湿,两方之异,前者偏于祛风,后者着重逐湿。更甚则表里之阳俱虚,出现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等症,则用甘草附子汤振奋表里之用,并祛风湿于表。以上六首方剂,都是属于微发汗之剂。无论表实表虚,都以温服取微汗为佳,这是因为湿为濡滞之邪,与风寒为病,在发汗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必须缓缓蒸发,微微汗出,湿邪方能与汗俱去,否则汗出太骤,风去湿存,徒伤阳气,病必不除。至于雾露伤于肌表,这是湿病的轻证,本篇认为毋须汤药治疗,“纳药鼻中则愈”。但后世每多用轻清表散之法,如辛荑散等,促其迅速痊愈,
       总的来说,本病的传变和预后,每以里阳盛衰为转移。如脾阳不足的,湿邪容易内传,形成表里俱受其邪的“湿痹证,此时,当以利小便为主,目的在于通阳以行气化。若湿邪逗留气分,湿热郁蒸,又可以转为发黄。而过汗、误下,都能导致亡阳虚脱,导致不良后果。暍即伤暑,是因夏月感受暑热之气,或贪凉饮冷,汗出入水所致。故病之初起,每见恶寒发热的太阳见证。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其病多呈气阴两伤,阴阳不足的脉证,故汗、下、温针等伤阳劫阴治法,皆所当禁;如暑热偏重,则汗出恶寒,身热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清热生津;暑多挟湿,又易伤阳,如着湿偏重,则身热疼重,脉象微弱,用一物瓜蒂汤祛暑除湿;后世有主张用香薷饮、大顺散等,可作临证抉择。

我的缙云我的梦 华语群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