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富海朱诚:液氢应用已到了临界点
与高压气氢相比,液氢的主要特点是其储存和运输的便利以及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效益,因此业界呼吁液氢应尽早实现民用和产业化。
但氢气液化是一项技术壁垒极高的技术,氢液化工艺中涉及的核心设备——透平膨胀机,当前全球只有少数公司可以制造。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富海)掌握了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等氢液化核心工艺和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实现全国产化。
然而,由于我国液氢相关标准、法规的缺失,液氢目前在国内仅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处于空白。
“氢能作为一种能源要想大规模应用,一定要便宜,因此涉及氢的一些设备一定要国产化。”中科富海董事长朱诚表示。经过中科院理化所和中科富海几代科学家的多年努力,中科富海实现了独立研发集成制造大型氢液化设备,并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和封锁,为氢能源未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诚认为,随着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标准的推进,液氢已经来到了应用临界点。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氦循环制冷型氢液化器。氢液化技术和设备生产制造主要由Linde、Air Liquide 等少数国外公司掌握和垄断,包括我国目前在运行的氢液化装置在内,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氢液化装置均由上述少数几家公司研发制造和销售。
2010年,财政部委托中科院理化所,正式开展液氢温区大型制冷设备国产化研发工作,在之前数十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中科院理化所突破了液氢温区制冷系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于2012年成功研制出2000W@20K(-253℃)大型氦透平膨胀制冷机,为大型氢液化器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加速大型低温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并提高我国液氢生产能力,中科院理化所大型低温技术成果产业化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8月正式成立,2017年8月在广东中山成立了大型低温装备制造公司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致力于包括国产氢液化器在内的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2017年,中科富海开始研发第一套液化能力1.5吨/天的大型氢液化装置,于2019年底完成了所有装备的加工制造集成,将于2020年开始安装集成调试,并有望于在2020年产出液氢产品。
此外,中科富海目前正在申报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1.8重点专项,配合国家在2023年实现5吨/天的液氢示范。
中科富海1.5吨/天氢液化器氦压缩机
中科富海1.5吨/天氢液化器冷箱
氢终端售价的成本主要包含了制氢成本、储运成本和加注成本,氢终端售价高昂的主要原因是氢储运成本过高。目前我国氢气主要通过高压氢气长管拖车来进行运输,但这种方式存在单车装载量少、供给效率低、规模化成本高等问题,液氢储运将会有效解决上述制约。
以某市为例,假设该市建成20座加氢站,单个加氢站加氢能力为500公斤/天,那么全市氢气总需求为10吨/天。在此种用氢规模下,高压集束管车从生产工艺、运氢车辆的购置及调配等方面都会遇到极大困难。中科富海销售总监宁永强表示,在单站500kg/天以上的大规模用氢条件下,从用地、工厂建设、运输车辆等方面综合计算,液氢相对高压气氢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节约10%-20%。此外,液氢槽车单次运输可以供应多个客户,装载和卸载时间短,且不存在高压技术管车残存压力高的问题,供应能力将近高压集束管车的10倍,便捷性和效率非常高。
氢液化与压缩储运效率对比
此外,就常被质疑的氢液化能耗高的问题,宁永强表示,所谓氢液化能耗占液氢能量1/3的说法并不准确。根据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及生产规模不同,氢液化所需能耗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氦循环制冷氢液化技术能耗约为15-20kW.h/kg,而规模更大的氢循环制冷氢液化技术能耗可以降低到6-10 kW.h/kg。而且能耗和成本是两个概念,仅关注某个技术的某个点过于片面。宁永强介绍称,高压氢气在氢气工厂充装和加氢站增压的过程也需要大量耗能,从生产运输加注的全周期来看,液氢的能耗要低于高压氢气。
U Cardella, Economically viable large-scale hydrogen liquefaction
Qin N, Brooker P, Srinivasan S. Hydrogen Fueling Stations Infrastructure[J]. Fuel Cell Vehicles, 2014.
对此朱诚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未来从规模和体量方面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液氢是实现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根据政策指向和发展趋势,我们目前正处于高压气氢到液氢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