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文化事件——以文会友
H老师是我的中学语文界同行小友。介绍的老师说她“年纪虽轻,却有灵气,是一棵好苗子。”一餐饭后,我的印象是:“小姑娘清丽可人,评课不卑不亢,自有见地。”
并没有再见面的缘分,却也不仅是微信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偶尔彼此议论宽慰一二,感觉竟不比时常相见的人少些了解,缺点儿亲近。
那天她发一篇学生作文来与我讨论。题目《滋润》是去年南山区期末统考作文题,今年拿来给班上学生练兵。满分40分。
她说:“这是一个平时语文不及格的孩子写的,同组老师都觉得不怎么样,入题很慢且点题生硬,缺少细腻的描写,我却有点被打动,觉得粗糙笨拙之下有一颗真情流露的心。这在普遍矫情造作的学生作文里很难得,我想鼓励给34分左右,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和倾向对不对?”
我排除这孩子的书写造成的障碍,反复看了,如实说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个题目之下,能想到这个题材,本身就难得。这孩子应该不是一块不及格的材料,而是大有慧根。
“而且,虽然粗糙一些,但是感情挚切又淡远,没有虚头巴脑的抒情,我觉得朴拙可爱。
“如果是我自己的学生,在不赢房子不赢地的情况之下,没有对别人的不公平一说,我会非常赞同给出这个分数——因为这个分数不仅仅是针对这篇文章,更是老师的审美倾向,是对班上文章的整体意见,是这个孩子所急需的鼓舞。
“如果是考场作文,老师们电脑阅卷,也许分数不会达到34。卷面印象就让人有先入为主的打分了,何况入题较缓、细节缺乏等硬伤确实存在。”
H老师与我分享和同组老师的讨论——
“是的,我也是觉得朴拙可爱,这一点打动了我。我同组几个前辈老师的意见都是不怎么样,给31分左右。有老师开玩笑说我带着怜爱之心判作文,以致我自己都有些惶惑,担心自己的判卷水平了,所以我很冒昧地叨扰您给我一些意见。”
我建议她:
“不要只是给这篇文章一次性的评分,而是和这孩子聊一下,把老师曲折幽微的心告诉给他知道,然后帮他修改出一篇相对成功的文章,这样才能让他获得切实的鼓舞。
“比如说开头怎么样删改才能快速入题,比如说添加人和猫的什么细节让人体会到滋润,比如说滋润的反面是枯涸,能否添写一两笔当时自己是在怎样的心境当中,小猫的出现带给自己怎样的领悟和改变……不用改到尽善尽美,但是可以通过修改让孩子知道:只要用心思考,写作不难。”
我们相约让学府的孩子也试着写一写这个题目,两个学校来共享交流。
备课的时候忽然有了新的想法——何不让我们俩之间的讨论也成为教学素材呢?
于是那节课变成了这样——
让我们来诊断一篇南山区九年级期末考试统考作文试卷!
1、出示试卷照片。
2、学生讨论:如果你是阅卷老师,这是一篇考场作文,40分满分,你给多少分?
3、出示H老师的打分及组内讨论,并给出我的给分意见,进行对照。
4、学生讨论:如果这是我们班同学的一篇自由创作,而你是老师,你怎样点评帮助这位同学改进升格?
5、出示我和别的老师的评语及后续修改意见,加以参考。
课堂效果很热烈。因为大家都喜欢苛刻地评价别人——学生评分在28-33之间,没有更高的了。刚好那节课有本校语文老师听课,老师给的分数是33分。
我摘选了我与H老师之间的聊天记录,孩子们尤其感兴趣,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渴望弄清楚自己每逢考试就飘忽的作文分数是怎么打出来的,老师们究竟怎么考虑、如何评判一篇作文。在自己拥有打分权的时候,他们也明确意识到:文面书写给阅卷人的主观感受的确不容小觑。
作为眼高手低的一班人,孩子们踊跃发言,给出了所有我和H老师讨论中提到的修改意见。后来出示我们的这部分聊天记录时,他们特别开心,觉得自己简直和老师一样厉害。
这时候,我宣布说:两校以文会友,下节课我们也用40分钟,完成当堂作文,拿给另一所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看,请他们给我们评价。孩子们摩拳擦掌的劲头儿前所未有!
当堂作文交上来,我选出了其中14篇,请小作者打成文档,发给H老师。因为是电子文档,所以很丑的字肯定看不到啦;而且孩子们打字的时候肯定顺便修改了一下,所以并不是公平竞争——其实,这本来就不是竞争,只是希望由一点星火生发开去,启发彼此思路,而且让写作这件事有一点儿不同的东西,而已。
完全没有想到H老师的回复是这样的——
“亲爱的谖老师:
“你发给我的14篇文章,我都带着学生一一认真地拜读,我是真心赞叹这些孩子的灵气啊,他们的文字里,有着对生活的认真思考,有着对自我的坦诚省察,有着对自然万物的倾心赞叹,有着对诗书世界的热爱与痴迷。这14篇文章,一扫初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庸俗虚假和无病呻吟的造作风气,带给人以清新、优美、自然、真挚之感,他们的文章普遍立意高远,内容纯净,有独立的思想和丰富的情味,引起了我的极度舒适。我想,我得恭喜你和你的这些孩子们——你带着他们,触摸到了通往真文学的那扇门。
“我就逐一而简要的说说我的阅读感受吧。
“陈彦彤的文章匠心独运,选了一个很特别的角度来切入,她写雨似一个使者,从历史的远处一路下起来,织就了唐诗宋词的天空,洒落在一页页平仄起伏的文字里。雨,见证了以往文人墨客的悲欢,也滋润了今天的读者我的心灵。文字混合了诗词的清雅和雨的灵动,意境悠然淡远,闲适从容,完全跳脱了很多孩子容易陷进去的缠绵哀怨的情绪,这一点,实在可贵!这个孩子的文学秉性是极好的!
“程伊琳的《滋润》将选材对准了自己所热爱的诗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皆下笔成诗。所以,她的这篇文章也像一首散文诗,有诗的韵律,诗的情绪,也有了诗的含蓄和朦胧的美感,但我的学生们却读来有些懵懵懂懂,有些惶惑——过于诗化的语言,和略显松散的结构,放在散文写作中,是不是会影响散文的“神聚”的主题表达的效果?
“戴楚佳则是选择了生活中的三个细小场景,组成了三个非常温馨的画面,写出了同学之间的默契、亲密,友情的滋润是一个很常见的题材,但他写得很贴切自然,金句频出,既接地气,又能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
“杜欣凝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姑娘,我丝毫不想吝啬对她的赞美。她很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叙写场面,描绘细节,有着高超的叙事本领。一般的孩子都会想着写他者、他物对自己的滋润,她却反其道而行,写自己对班级里一个特别的小姑娘的默默凝望和真切的关心,这种角度很新颖,又便于抒发了自我的情感,但她控制得极好,没有把这种情感表现得泛滥,最后的点题也是非常自如,水到渠成,这是一个相当有慧心的小作家。
“人能想到雨水的滋润,谁能想到汗水的滋润呢?霍梓康做得到!汗水和自尊相融,记叙和抒情交织,写内心的变化过程如此细腻、真实,一个个特写镜头下,我看见汗水,见证了一个少年的华丽蜕变,也滋润了一个跑者强大而温软的内心。
“蒋景昊把日常所见中的平凡植物绿萝作为书写对象,写出了我滋润了绿萝的生命,绿萝的盎然则又滋润了我的眼睛。这个选材也很不错,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对绿萝的萎靡和重焕生机的前后状态都着墨不够充分,特别是后面的繁盛描写不足,且没有延伸写由此带给我的思考,所以人和植物之间的互相滋养的主题表现得有些浅,最后的点题句也就显得略有些生硬了。
“李玉怡则是写了两个小女孩之间温暖的友情,字里行间流淌着孩子的天真气和赤诚心,一颗糖串起了两件事,插叙了两人的美好相逢,借糖味的甜润来写友谊对自己的滋润,很美,又很妙。它让我想起了林海音写童年的文字。
“彭远航最后的点题一下子就把前面看似松散的三个片段紧紧勾连在了一起,能放能收,厉害!但是我觉得如果笔墨再集中一些会更好。
“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是韦宇鸿和夏艺轩的。韦宇鸿的语言感觉太好了,每一处语句都准确优美到无可指摘,情感的酝酿、节奏的把握,句式的排列,都别具匠心,这个孩子一定是在氤氲的书香里长大的吧?读着他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了少年的张晓风。毫不夸张!
“夏艺轩的视角和韦宇鸿有很大的相似,他们都是把自己幻化成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个是接受春雨的恩临,一个是接受蚯蚓的供养,夏艺轩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得非常成熟且精当。这种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超凡操作把我的学生看得一愣一愣的,他们完全没想过还可以这样写!
“杨棋凯和向圆圆则不约而同地写了天空、夜空带给自己的心灵抚慰,这样的选材也是非常独到的,这种宇宙对人的启示,这样深邃而细密的哲思,唯有心灵广阔、仰望星空的孩子才会有。
“张皓璘起笔和收尾都很紧凑,特别是“那一朵胖胖的笑”点亮了整篇文章,但我觉得前面的叙事和描写可以选取更典型的场景,更集中地展开。
“宋楠喆的文字平淡轻柔,却不难发现蕴藏着深情。可是对老师的着笔,对人物的表现有些太少了,自我的抒发显得多了一些。
“这些孩子写得这么好,这么用心,我愿意都说一说(虽然说的不一定对),否则都自觉对他们的文字有所辜负。
“我自己去改过一次区现场作文,就我不多的经验来说,考场作文有一定的套路和技巧,而且很多选手都是有反复打磨过的备稿。获奖的作品首先是书写美观大方,书写颜值很重要,否则内在再好也难得老师青睐;还有大多偏向于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诗书文学的热爱。其实也存在套路式的选材,那些卖弄才学,寻章摘句,浮华空洞的文字也曾在作文比赛中备受追捧,风光一时,但私下里这种风气也被老师们诟病已久,我个人觉得,摆脱功利,书写真挚心灵,才是值得孩子们努力的方向,而这十来个孩子的作品,有一大部分,完全不比作文大赛的特等奖作品逊色。我也完全相信,在谖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会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幸福。”
婆婆住院做手术,孩子又发烧,生活当中需要接招的地方很多,只有尽力拆解,一一面对。可是读到这些文字,焦躁的心田仿佛被浇溉了一匙清泉,让我在生活之中又似乎在生活之上,长长地、舒展地,透了一口气。
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何其有幸——得到素未谋面的老师和学长如此慷慨的鼓励和赞美,同时也获得了坦诚率真的宝贵建议。
我要你们知道——
这是你们应得的,因为你们用一颗颗慧心去思考,去坦陈,用并不纯熟的文字,连通了两所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这又并非你们应得的,因为没有任何人有义务这样对待你:所有这些字字句句,你一定要心怀感激,懂得珍惜……
H老师与我只有一面之缘,可是你看,感觉竟不比时常相见的人少些了解,缺点儿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