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比拟的感动

从去年九月开始回学府担任“文学创作特色课”的老师,每周上课一天,四课时——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和调试,七年级下学期一开学,我跟孩子们和家长们约定了下面的学习制度——

1、每周通报作业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不再催交和补批;

2、每周用一节课进行当堂作文训练,每位同学都会有得分,有评语;

3、每周作业分为“指定动作”(摘录和周报)和“自选动作”(自由创作)。有意愿多练笔的同学可以在任意时间和我私聊提交作品,我提供一对一的辅导。

任何一个班的孩子都不是可以一刀切的韭菜。就算是因为兴趣(自己的或家长的)而选择进入了文学创作班,每个孩子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这方面的发展更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不是这个班的另一位语文老师,我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给孩子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大公平。

改制后两周来,在一如既往的课堂教学的欢乐之外,我额外收获了那么多无可比拟的感动。

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阅读一个孩子主动提交的作品,那份喜悦和批改必交作业的心情是不同的,想必所有的老师都有所体会。

而看着这份作品在自己的建议之下,被孩子踏踏实实地改了一道又来一道,然后呈现出更美好的风貌,那种感觉就可以说是近乎幸福了——

因为你清楚地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没有越俎代庖,没有揠苗助长,只是陪伴;你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了解一部分、存疑一部分、实践一部分、吸收一部分,然后在他的作品里展现一部分……正是这些个“一部分”,让你觉得生命真奇妙,学习真奇妙,而教育,真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动作。

是的,教育就是:你绝对不想要孩子们变成你,因为那样远远不够,真正令你满心欢喜的,是孩子们变成更好的他自己。

更不必说孩子们和家长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种种体贴和理解。我们在谈写作,又不仅仅是谈写作而已。那些文雅有礼又恳切诚挚的交谈,在往来之间渐渐增添熟稔亲近,没有机会见面,却已经彼此深深知晓。

昨晚有点不舒服,早早睡了。今天送豹子和狮子上学以后,才发现手机里埋伏下大段感动。

是班上的“小黑”在QQ上“叫板”——因为她作品中的一个词,我觉得不妥,她觉得非这个词才妥。小妮子引经据典,把自己精心完成的分类摘录中那个词圈出来给我看;又细细描摹晨风带给她的复杂触感——实在令我叹为观止,心怀大畅!

这是因为排球训练常常不得不缺一堂文学课的孩子,也是反反复复在QQ上询问上课内容,追着老师生怕自己漏掉什么的孩子。这是黑眼睛闪闪发光,笑容璨璨可爱温和,却会因为一个词跟老师不依不饶的孩子。

我实在等不及周五见面再告诉她——我多么喜欢你与我“讲论文义”,多么开心你和我一样在乎每一个词描摹的是哪一种感觉放在哪里才妥当!孩子,我们一样,有着这份“偏执狂”一样的“不妥协”,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文字,有着同样的钟情。

微信上,班长发来了又一篇作品,我们分开才三天呢。打开看时,竟然是一篇“复盘”之作。

我大惊:难道你每周都会这样总结一下我们的文学课上讲了什么?

我感佩: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我可曾这样去静心重温、消化吸收一堂课的所得?

由此明白为什么人到中年,仍不喜欢用“已经……”,而喜欢用“还要……”。

那一定是因为你们——我眼前这些青春逼人、聪颖惊人的孩子们,在用自己“气势汹汹”的努力告诫我:

老师,你要好好加油,才配得上做我们的老师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