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疆域包括西域吗?谭其骧的地图和国外版的地图差别太大
翻开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看到魏晋时期的全图和和两汉是差不多的。在西北,西域地区还在魏晋的版图上,只是将“西域都护府”换成了“西域长史府”。而还有其他一些地图(主要是国外绘制的地图),将魏晋的版图最西画到了河西走廊,认为西域在魏晋时期已经失去了控制。到底哪一种地图才是正确的呢?
谭其骧版的三国地图
谭其骧版本的西晋国地图
首先,必须先了解下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的区别。西汉后期,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一个军事机构。当时的西域有三十六国,在汉朝强大国力的威之下,纷纷臣服于汉朝。西域都护府设置在西域,就可以有力地控制西域各国。西域都护府初期的控制范围不包括乌孙国,后来乌孙国衰落后,也控制乌孙。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汉书百官公卿表》
西域长史最初是西域都护的属官,可能主要是负责屯田事务的。汉武帝,为了提高对西域的控制力,开始在西域推行屯田政策。最早的屯田地点在轮台,《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谷,已给使外国者”。这里的使者很可能就是长史,主要负责保护屯田、保护粮食,并且给出使他国的使者提供便利。西汉后期,还在依循(若羌)、车师(吐鲁番)、北胥鞬(吉木萨尔)、赤谷城(伊犁)等地进行了屯田。通过在西域广泛建立屯田点,汉朝能够牢牢控制西域。
东汉时期,对西域的控制出现了“三通三绝”的历程。东汉初期,刘秀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尽量减少在边疆耗费国力。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十八国请重都护府,被刘秀拒绝。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开始重设都护府,但是第二年焉耆、龟兹反叛,杀都护陈睦,于是都护府又被撤销。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平定西域,于是再一次设立都护,驻扎于驻龟兹境它乾城(库车)。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西域再次叛乱,于是都护府被永久撤销了。
直到东汉延光二年(123年),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才重新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此后,汉朝设置在西域的最高机构就变成了西域长史府,治所在柳中(鄯善)。西域长史府的治所最初在柳中(鄯善),或者(于阗)。
和西域都护府相比,西域长史府的地位相对更低,但是自主权却大为提高。西域长史府可以独立处理军务,而不受中央的节制,但是来自于中央的军事、财政方面的支持也大幅度减少。由于财力有限,西域长史府的屯田范围也大规模减少,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地区。不过,由于班勇杰出的军事能力,西域长史府还是比较有力地控制西域的局面。这个西域长史府机构,一直从东汉延续到了魏晋时期,这说明魏晋时期并未完全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维基版三国地图:曹魏最西到达敦煌
不过,虽然西域长史府还存在,但是其控制范围却是在不断缩小,从魏晋的屯田范围就能够看出。曹魏时期,在西域分别设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前者驻扎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城,主要职责是屯田;后者治所在楼兰的海头城,其职责兼具屯田与行政管理的双重功能。西晋时期,继承了魏国设立的机构,并且在哈密一带设置了伊吾县。
港版教科书中的三国版图(最西也是到达敦煌)
不过,魏晋时期对西域大部分地区就失去了控制。《三国志》记载“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贵霜帝国)、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要知道,中国古代所谓的朝贡,也就是一句套话,实际上就是这些国家和中原还有一些商业来往。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曹魏已经无法控制西域的这些国家。
比较合理的西晋初期版图
《晋书》记载前秦苻坚派遣吕光西征:“战于城西,大败之,斩万余级,帛纯收其珍宝而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桀黠胡王昔所未宾者,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吕光远征西域,西域的国家纷纷交出汉朝赐予的符节,为什么没有拿出魏国和西晋的符节?原因就是魏晋没有控制过这些国家,因而也没有赐予符节。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魏晋时期的版图是包括西域的东部地区的,其控制范围远远没有两汉时期的范围大。因而,两种版图都有错误,谭其骧的版图是完全按照汉朝的西域范围画的,是典型的“地图开疆”;而其他的版图又不顾魏晋在西域东部屯田和设置机构的事实,因而是“地图缩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