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任贤第三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房玄龄①,齐州临淄②人也。初仕隋,为隰城③尉。坐事④,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⑤。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⑥,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⑦,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⑧。玄龄在秦府⑨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⑩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注释】
①房玄龄(579 — 648):名乔,字玄龄。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②齐州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
③隰(xí)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南段,黄河支流昕水上游。
④坐事:因犯律令而获罪。
⑤记室参军:官名。唐制,掌军府表启书疏之职。
⑥潜相申结:暗中交结。
⑦记室:古代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按东汉官制,太尉署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署官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室参军。
⑧考功郎中:唐制,掌管百官功过善恶的官职。
⑨秦府:即秦王府。太宗即位前封为秦王。
⑩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端揆(kuí):指宰相。因宰相居百官之首,故称端揆。
匡弼:辅佐的意思。
【译文】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决心涌泉相报。当时,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忙着各处搜集财宝,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⑥。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⑦褚遂良⑧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⑨。
【注释】
①虞世南(558 — 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性沉静寡欲,笃意学问。起初曾在隋为官,后从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俘获,李世民灭窦建德后,他被引为秦府参军。
②文翰:即文章,也指公文信札。
③晏驾: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词。
④东园秘器:即葬具。
⑤石渠、东观:汉代朝廷藏图书秘籍的地方。
⑥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史书上记载说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因为世上无知音了。
⑦起居:官名。唐制,门下省置起居郎,中书省置起居舍人,记录天子动作法度,以修记事之史。
⑧褚遂良(596 — 658或659):唐大臣、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累官至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649)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
⑨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阁在当时的长安。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作画。
【译文】
虞世南,浙江余姚人。贞观初年,唐太宗尊他为上宾,设立文馆,文馆中人才济济,但都推举虞世南为文学的宗师。唐太宗授予他记室的官职,同房玄龄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曾经受命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没有现成的书,虞世南就凭记忆将书默写了出来,竟没有一点差错。贞观七年,虞世南提升为秘书监。唐太宗处理完政务,一有空闲就召见虞世南,和他畅谈历史,探讨治国方面的道理。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风,一副书生模样,性情却十分刚烈,志趣高远,每次谈论起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够有所针砭,进行一番很好的评论和判断。唐高祖去世之后,唐太宗由于为他操办隆重的丧事而操劳过度,形容憔悴,国事有所耽误,文武百官无计可施。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形下,虞世南每次进宫进谏,唐太宗都欣然接受。从此以后,唐太宗对他也就更加亲近和尊重。唐太宗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我一有空闲就与虞世南商讨古今大事。我一有好的见解,虞世南总是非常高兴,可是一旦我的观点有失偏颇,他就十分担忧。他如此诚恳,我非常欣赏。如果各位大臣都像虞世南那样,我哪还用得着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辞藻,五是书翰。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失声痛哭,非常悲伤,为他举办了丧事,赐以丧具,并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唐太宗在写给魏王李泰的信中说道:“虞世南对于我,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纠正我的遗漏和过失,一刻都不曾忘记。他实在是当代名臣、人伦道德的榜样啊。过去,我有一点成绩,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点小过失,他必定冒着触犯我的危险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现在他去世了,国中再无这样的人了,这怎不让我痛惜。”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诗,凭借古人的事迹来发表感慨:“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没有弹过琴。我这首诗,又写给谁看呢?”于是唐太宗让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灵帐外诵读并焚烧,可见他哀痛之深切。然后,太宗又下令将虞世南和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画在凌烟阁内,作为永久的纪念。
【原文】
李①,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②,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③所破,拥众归国,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⑤总管⑥,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⑦。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⑧。寻加右武侯大将军⑨。及李密反叛伏诛,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⑩,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注释】
①李(594 — 669):唐初大将。本姓徐,名世,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太宗讳,单名。据有过去瓦岗军所占十郡之地。后被窦建德击败,到长安,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贞观三年(629)与李靖出击东突厥,因功封英国公,守并州十六年。高宗时官至司空。
②李密(582 — 618):隋末瓦岗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被捕,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投奔瓦岗起义军,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大海寺击杀隋将张须陀。从此得到翟让的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他大量起用隋的降官降将,并杀害了翟让,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永平二年(618),东击宇文化及,后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入关降唐。不久以反唐被杀。
③王世充(?— 621):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本姓支,祖籍西域。隋炀帝时任江都郡丞,因镇压起义军,升江都通守,后为瓦岗军所败。大业十四年(618)炀帝死,他在东都拥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次年,废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武德四年(621)兵败降唐,至长安,为仇人所杀。
④郭孝恪:许州(今属河南)人。起初从李密,官至长史,后投李世民,上策擒窦建德,官拜大总管,破龟兹国时为流矢所中身亡。
⑤黎州:州,土司名。北周天和三年(568)置州,隋废,武周大足元年(701)复置。治所在汉源(今属四川)。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
⑥总管:官名。地方高级军政长官。隋及唐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统兵出征之将帅则称总管。
⑦宗正:官名。掌管王室亲族事务。唐、宋时也称宗正寺卿,“掌九族六亲之属籍”。
⑧散骑常侍:唐制,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之职。
⑨右武侯大将军:官名。唐代在府兵十二卫、禁军的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等均置大将军。
⑩缟素:指穿丧服。
【译文】
李,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往回降唐朝。李仍占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回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假如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很不满意。使者把李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兴奋地说:“徐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进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果断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又加授李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预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埋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以为李真讲道义。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被俘,又逃回往返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都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随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往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有次忽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身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说:“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往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李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李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原文】
马周①,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②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③,累除中书舍人④。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注释】
①马周(601 — 648):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属山东)人。少孤贫,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贞观五年(631)代常何上书,所论二十余事,为太宗所赏识,即日召见,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他劝谏太宗以隋亡为鉴,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
②中郎将:官名。唐制,中郎将是太子府属官,掌护卫。
③监察御史:官名。隋唐始设,为御史台各类御史之一种。唐御史分为三院,其中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议”,品秩低而权限广。
④中书舍人:官名。是中书省的属官。唐时,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译文】
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太宗当天就要召见马周,马周还没有赶到,便派使者催促了四次。到谒见时,太宗同他谈得很高兴,便把他安置在门下省,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评析】
第二卷包括《任贤》、《求谏》、《纳谏》三篇,都是围绕“任人唯贤”这个主题进行的讨论。唐太宗一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谓“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任贤致治。
《任贤》篇包含八章,分别介绍了唐太宗最为信任的八贤: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马周。他们有的是秦王府中的府属旧人,有的是来自敌对营垒的谋臣;有的出将入相,有的出身低微;有文有武,职位有高有低,从政有长有短,而共同点是都是贞观功臣,在那个时代作出过重要贡献。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贞观任贤政治的一斑。虽然贞观名臣不止这八人,后来凌烟阁画图绘像的功臣就有二十四人,但在吴兢看来,最能反映当时任贤特点而贡献最大的要数这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