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8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8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本条重点是讲“汗出不彻”的可能后果。一共可以分为三段,就分别论述了“汗出不彻”的三种后果。
第一段是“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二阳并病”就是太阳病未解,传入阳明,形成太阳阳明同病的局面。
为什么会发展到“二阳并病”呢?这是因为初得太阳病的时候,医者给病人发汗,但是汗没有出透,邪气反而因之化热,传入阳明。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太阳病可以完全转入阳明,形成阳明病,于是表现为“微汗出,不恶寒”。
第二种情况是“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如果病情发展到二阳合病之后,太阳病并没有完全转入阳明,这就是所谓的“太阳病证不罢”。既然有表证,就要先解表,所以不可以用下法,用了就错了。此时应当用汗法。但是二阳并病,邪入阳明,已经化热,必伤津液,不可再用一般的汗法更伤津液,而应该用小汗法,例如第23、25条的麻桂合方。“设”,就是假设。假设这个病人的面色一直发红,这是“阳气怫郁在表”的表现,应当用小汗方宣散阳气,即所谓的“解之熏之”。
第三种情况是“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发汗不彻,不足言”就是说发汗不透,服药后出的汗非常少,不足以言表。发汗不彻,所以表邪未尽,仍然闭郁卫表,卫表之阳气闭郁而不能发越。这是当用汗法,没有正确使用汗法的缘故。因为阳气怫郁于卫表,郁而化热,热邪扰动心神,故而“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是描述病人因阳气怫郁而出现的莫可名状的不适感,一会儿在腹部,一会儿又到四肢上去了。这是阳气怫郁未解,气郁之处时有变动,或在彼处,或在此处引起来的。表郁不解,则肺气失宣,所以“短气但坐”。之所以有的这些症状,都是由“汗出不彻”所引起来的,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表郁之邪气随汗而出,则病可解。
引起躁烦、莫可名状的周身不适,“短气但坐”的病因很多,如何判断是由“汗出不彻”引起来的呢?“脉涩”可以做为一个重要依据。表阳闭郁,营卫不畅,故而可以表现为脉来涩滞。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字帖获取请点击:
现已更新至4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