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外交:唐太宗用最小的代价,平定薛延陀的秘诀

唐太宗时期,漠南和漠北先后存在过两个实力强劲的游牧民族政权,前一个是东突厥,后一个是薛延陀。

东突厥颉利可汗因在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大举进犯长安,和唐太宗在便桥结盟而广为人知。

贞观初年,东突厥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作用下走向瓦解,唐太宗抓住战机,在贞观三年(629年)冬天出兵东突厥,并在贞观四年(630年)春天取得完胜,俘虏颉利可汗,一举平定了东突厥。

薛延陀作为后起之秀,既是瓦解东突厥的重要力量,也是东突厥灭亡后的最大受益者。

薛延陀汗国之忽兴

薛延陀是铁勒诸部中的一部,也是铁勒诸部中战斗力最强的一部。它原本生活在西突厥境内,隋朝时期,泥撅处罗可汗苛察多忌,屡杀铁勒诸部酋长。

薛延陀酋长乙失钵和契苾酋长哥楞不甘忍受暴政,于是领导铁勒人脱离了泥撅处罗可汗的统治,前者占据燕末山,称号野咥可汗;后者占据贪汗山,称号易勿真莫贺可汗,同时向泥撅处罗可汗发起了挑战。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泥撅处罗可汗入朝后,射匮可汗成为西突厥可汗。

射匮可汗采取各种措施复兴西突厥,薛延陀酋长乙失钵和契苾酋长哥楞迫于形势,遂放弃可汗的称号,臣服于射匮可汗。

不久,铁勒人发生分裂,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白霫等部落东附东突厥始毕可汗,薛延陀等部落留在了西突厥。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西突厥再次发生内乱,乙失钵的孙子夷男率领薛延陀部东附颉利可汗,至此,铁勒诸部经过十七年的分裂后,再次汇聚一国。

不过,汇聚一国的铁勒人并没有迎来安定的生活。贞观元年(627年),大雪肆虐漠南、漠北,羊马多死,突厥人因此元气大伤,颉利可汗为弥补自己的损失,加倍压榨东突厥境内的各民族,铁勒诸部自然也在其中。

颉利可汗的暴政激起了铁勒诸部的反抗,一年后,铁勒诸部在薛延陀酋长夷男的领导下起兵反抗颉利可汗,大败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成功脱离颉利可汗的统治。

又一年后,唐太宗派乔师望远赴漠北,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从此,夷男名正言顺地成为铁勒人的领袖。

△东突厥和西突厥的疆域图

唐太宗拉拢夷男,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意在分化瓦解东突厥境内的各股势力,以削弱颉利可汗的实力。实际上,被夷男击败的突利可汗也是唐太宗拉拢的对象。

当唐太宗还是秦王时,就有意拉拢突利可汗了。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联合进攻唐朝的豳州,还是秦王的唐太宗观察到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政见不合,便在阵前使用反间计,和突利可汗结拜为异姓兄弟,疏远了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关系。

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的儿子,东突厥习惯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始毕可汗死后,突利可汗由于年幼无缘汗位,他的两个叔叔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因此相继成为可汗。

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一个统治西部,一个统治东部,权力不相上下。突利可汗进攻夷男失败后,颉利可汗借机囚禁突利可汗,削弱突利可汗的权力,以加强自己的权威,这就激怒了突利可汗,于是,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在东突厥已经衰弱的情况下爆发了内战。

贞观三年(629年),突利可汗被颉利可汗击败,被迫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以和突利可汗有盟约在先为由,派遣军队接应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于是投奔唐朝。

真珠毗伽可汗和突利可汗接连背叛,致使东突厥分崩离析,这就彻底削弱了颉利可汗的实力。

贞观三年(629年)冬天,唐太宗以李靖、李世勣、李道宗等人为大将,正式出兵北伐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春天,李靖以摧枯拉朽之势连败颉利可汗,最后在阴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成功灭亡了东突厥,为唐太宗洗刷了便桥之盟的耻辱。

东突厥灭亡后,一部分民众投降真珠毗伽可汗,一部分民众进入西域,还有十几万民众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把这十几万突厥民众安置在朔方后,漠南和漠北成了无主之地,真珠毗伽可汗于是趁机占领漠南和漠北,拥兵二十万。让两个儿子大度设、突利失分将之,号南、北部,成为新一代草原霸主。

△薛延陀的疆域图

薛延陀汗国之忽灭

薛延陀能迅速成为草原霸主,离不开唐太宗的扶持,真珠毗伽可汗因此对唐太宗感恩戴德。真珠毗伽可汗在七年的时间里八次派使者入朝,既加深了自己和唐朝的联系,也凸显了自己在草原各部的领导地位。

这时,真珠毗伽可汗的逐渐强大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唐太宗二十一岁时(大业十三年,617年)就跟随父亲唐高祖在晋阳起兵二。十二岁(武德元年,618年)平定薛仁杲,二十四(武德三年,620年)平定刘武周,二十五岁(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二十六岁(武德五年,622年)平定刘黑闼,二十八岁(武德七年,624年)在豳州与突利可汗结盟。

离间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关系,再加上他和太子李建成长期明争暗斗,当他在三十岁那年(武德九年,626年)继位时,早已是一个战争经验极其丰富,政治斗争经验也极其丰富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了。

唐太宗敏锐地知觉告诉他,如果放任真珠毗伽可汗继续发展,真珠毗伽可汗必定是下一个颉利可汗。

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对真珠毗伽可汗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不再让真珠毗伽可汗独自统治漠南和漠北,而是又册封真珠毗伽可汗的两个儿子大度设和突利失为小可汗,使薛延陀汗国形成了三个可汗共存的局面。

三年后,唐太宗进一步加强对薛延陀的防范,任命突厥人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让阿史那思摩率领颉利可汗的旧部返回漠南,以牵制真珠毗伽可汗。

然而阿史那思摩畏惧真珠毗伽可汗的强大,迟迟不敢出塞到漠南。

唐太宗见状,便直接派人告诫真珠毗伽可汗道:“延陀受命在前,长于突厥,举碛以北,延陀主之;其南,突厥保之。各守而境,无相钞犯,有负约,我自以兵诛之。”

唐太宗的命令冰冷而强硬,真珠毗伽可汗不得不乖乖就范,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把漠南的土地让给了阿史那思摩。

不过,真珠毗伽可汗只是口服,并未心服。不久,真珠毗伽可汗利用唐太宗巡行洛阳,即将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时机,派大度设领兵二十万进攻漠南。

阿史那思摩一触即溃,被迫放弃漠南,逃回朔州,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当即以张俭、李世勣、李大亮等人为大将迎击薛延陀。唐太宗命令诸将不准着急交战,而是等薛延陀马疲北返时才发起进攻。

真珠毗伽可汗本以为唐朝边境会因唐太宗封禅而防守空虚,却没想到唐太宗那么快就派出了军队,他随即转变态度,派使者面见唐太宗,请求与阿史那思摩谈和,唐太宗当着使者的面,直接而冰冷地回绝了真珠毗伽可汗。

唐朝和薛延陀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大度设亦凭借雄厚的兵力对阿史那思摩紧追不舍,派人登上长城,对没有追上的阿史那思摩痛骂了一番。这时,李世勣领兵将至,大度设赶紧撤军,李世勣见招拆招,率军截住了大度设的退路,大度设无可奈何,只好在诺真水列阵,等待着薛延陀和唐军决战的到来。

薛延陀虽是游牧民族,却重视步兵,以步战见长,在和突厥人的战斗中,薛延陀用步兵克制骑兵,屡战屡胜,如今故技重施,也想以此击败唐军。

对唐军来说,步战是他们的基本技能,一如游牧民族天生就擅长骑兵作战,李世勣和薛延陀经过初次交战后,就知道了薛延陀军队的弱点。李世勣先派步兵打乱薛延陀的阵型,然后派骑兵控制薛延陀的战马,让薛延陀战不能战,退不能退,最终,唐军大胜,取得斩首数千级的战绩。

大度设率领残兵败将仓皇北撤后,恰逢漠北下大雪,又损失了十分之八的兵力。

真珠毗伽可汗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元气大伤,还丧失了在草原诸部中的权威,为挽回颜面,他向唐朝提出了和亲。唐太宗知道,他一旦答应真珠毗伽可汗,真珠毗伽可汗便会利用唐朝公主重建自己的权威,于是,他断然拒绝了。

当然,真珠毗伽可汗并没有放弃,他就像追求心仪的对象那样,第二年又提出了和亲,并给唐太宗加倍献出马、牛、羊等,以表示诚意。

唐太宗见状,爽快答应了真珠毗伽可汗,许诺把新兴公主嫁给真珠毗伽可汗,并表示自己会亲自到灵州操办这桩婚事。

真珠毗伽可汗欣喜若狂,生怕唐太宗反悔,贞观十七年(643年),他按照唐太宗提出的条件,拼命搜刮草原各部的牲畜,把成群结队的牲畜赶往灵州,途中因水草缺乏,牲畜多死,还比约定的时间延迟了几天。这时,唐太宗忽然改口,又拒绝了真珠毗伽可汗的和亲。

实际上,唐太宗压根就不想与真珠毗伽可汗和亲,他只是通过这件事离间薛延陀和草原各部的关系而已。

真珠毗伽可汗白忙一场,不仅颜面尽失,还得罪了草原各部,致使自己在草原各部的威望再次降低,从此,他不敢再挑衅唐太宗,重新做起了乖乖男。

△唐朝士兵的复原形象

贞观十九年(645年),真珠毗伽可汗去世,薛延陀发生内乱,其嫡子拔灼杀死庶子曳莽,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

多弥可汗为树立个人权威,杀死父亲在位时期的贵臣,任用自己的亲信执政,同时向唐朝发起挑衅,以树立战功,当他得知唐军有备后,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多弥可汗的内外举措加剧了薛延陀和草原各部的矛盾,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仆骨、同罗等铁勒诸部纷纷脱离多弥可汗的统治,对薛延陀人发动了战争。

唐太宗亦趁机出兵薛延陀汗国,唐军在薛延陀汗国东境击败薛延陀人后,薛延陀汗国登时大乱,多弥可汗率领宗族和亲信仓皇逃窜,旋即全部被回纥人杀害。

随后,薛延陀人拥立真珠毗伽可汗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眼见情势危急,只好向唐太宗求和,请求退保郁督军山。

唐太宗于是派李世勣领兵安抚伊特勿失可汗,同时对李世勣下令道:“降则抚之,叛则击之。”当李世勣抵达郁督军山后,伊特勿失可汗又生抗拒之心,他佯装乞降,实则欲战。

但伊特勿失可汗的小计俩终究逃不过沙场老将李世勣的法眼,李世勣当机立断,纵兵进攻薛延陀人,斩首五千多级,俘虏三万人,灭亡了薛延陀汗国。其后,唐军乘胜进攻铁勒诸部,彻底平定了漠北。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漠北豪无障碍地设立六府七州,任命铁勒诸部的酋长为长官,对漠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

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实现对漠北的直接治理,相较于汉武帝北伐匈奴和魏太武帝北伐柔然,唐太宗征服漠北所耗费的时间和兵力都是最少的。

究其原因,唐太宗除了使用战争手段外,还使用了外交手段。唐太宗对东突厥和薛延陀内部的各股势力实行分化瓦解的政策,让东突厥和薛延陀不战自乱,当东突厥和薛延陀发生内乱后,唐太宗方才出兵,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回纥人的壁画形象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以不修筑长城著称。修筑长城的本质是消极防御,无论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北伐匈奴,还是魏太武帝北伐柔然,纵然他们对游牧民族取得了战略优势,最后还是收缩边境防线,主动放弃了对漠北的统治。

而唐太宗把自己年轻时平定群雄的战争经验运用到新的战场上,放弃传统的消极的守边政策,把进攻作为防守,通过发动战争、军事威慑、离间敌人等多种手段,达到离散游牧民族的目的。

当游牧民族离散后,他们便陷入互相对立的局面,对唐朝的威胁也就减轻了,唐太宗对四五分裂的游牧民族是和还是战,便掌握了主动权。故而,唐太宗军事上一连串的胜利,不仅仅是唐朝综合国力强大的体现,也是唐太宗政治军事斗争手段灵活多变且实用有效的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