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姝:新疆雅尔湖《任法悦墓表》的书法特色及启示
近年来,随着《任法悦墓表》的发掘,人们的视线再次被带回那辽远神秘的高昌古国。书而未刻的砖制墓表让今人从中窥探到了古人书写的情景。作为处在历史过渡时期的书法作品,它一同有着上可窥秦汉之旧范,下可除隋唐之遗风的的特质。以其精妙绝伦的书写向世人展现着其所处时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碰撞而生的文化结晶。本篇文章将从发掘概况、基本信息、书法特色及产生背景、启示及感想等方面,按照板块介绍《任法悦墓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任法悦墓表》在深受时代、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下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用笔体系,以及书而未刻文字与碑刻拓本文字的不同,为当下的书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一、新疆雅尔湖《任法悦墓表》的发掘概况1930年,新疆吐鲁蕃雅尔湖发掘出土了《任法悦墓表》,雅尔湖曾是高昌国治所故址。高昌古国位于两条河床交叉环抱的地段,古代又名交河故址。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经考古发掘推断,《任法悦墓表》是高昌古国遗留下的产物。吐鲁蕃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干燥的气候特征使墓表历经千载而石墨如新,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与文化瑰宝。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二、新疆雅尔湖《任法悦墓表》的基本信息《任法悦墓表》为砖制墓表,写于延寿11年(634),高33厘米,宽33.5厘米,厚3.6厘米,8行64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表书写载体是人工制成的泥砖,砖志的制作方法不同于天然石材,一般都由匠人烧制而成,所以形状大都是规整的正方形、长方形。古人在其砖面上涂抹一层灰色的泥衣,使之表面光滑,易于书写。高昌出土的墓砖书法绝大多数以书而未刻的形式留存,这种留存方式弥补了碑刻书法的不足(碑刻早期拓本定难留存至今,立碑也会经历风吹日蚀,人工捶拓,会产生风化,磨损,拓片效果也会失真。)《任法悦墓表》与《令狐天恩墓表》《赵荣昌妻韩氏墓表》、《张买得墓表》《麴弹那及夫人张氏麴氏之墓表》《田绍贤墓表》《史伯悦妻麴氏墓表》《王阁桂墓表》合称高昌墓表八种。时间跨度从高昌延寿十一年(634)至唐永徽五年(654)。此八种墓表都写在长、宽约四十公分左右的泥砖上。墨书或朱书,但都未经阚刻,加之用笔清晰,是研究高昌古国的史料,所以更加弥足珍贵。此表面世较晚,深埋地下,不受风化,无虞人捶。所以历经千百年,虽有个别残损,但绝大多数清晰可识。其文如下:延寿十一年岁次甲午正月朔甲戌下旬四日,西府交河郡民任法悦,新□(推断为“除”)虎牙将军,追□(推断为“赠”)□(推断为“明”)威将军。春秋五十咸三,卆于辰时,以□(推断为“虬”)车灵柩殡葬斯墓。任氏之墓表也。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三、新疆雅尔湖《任法悦墓表》的书法特色及产生背景高昌国存在近两百年之后于延寿十七年(640)被唐所灭。在此前后,伴随着唐统治秩序的浸入,外部势力也涌入高昌,文化开始显现出大融合的趋势。其书法表现出较中原地区而言更为突出的地域色彩和民间书法的特征。既有着承接北朝书风的倾向,又与此时中原“正襟危坐”“楷法森严”的唐楷拉开了距离,更多地展现了鲜活的性灵与自由的精神。其书法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了高昌遗民接受中原文化以及作为边陲国与同时期中原文化的关联和差异。1.笔意糅合新疆雅尔湖出土的砖制墓表真实展现出这个时期复杂多变而又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背景。其书风呈现出上承汉末隶书,下启今体楷行的风范。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之产生了区别于中原书风趋于“新妍”的楷书(此时的中原书风倾向于端正齐整、瘦劲严谨。具有笔画直劲,趋于平正,笔画形态逼近成熟的艺术特点。比如时代相近的《化度寺碑》(631)、《九成宫醴泉铭》(632),而更多地呈现出较为古质,参杂着浓郁隶意的书体。其独特的地域位置也使之受到了河西文化的影响。在佛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最大的墨迹是佛经写本。抄经的僧人,在长年累月抄写经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对比《诸佛集要经》,不难发现二者有许多共通共融之处。不仅都表现出意态潇洒、飘逸自然的艺术特色,更在笔法上有着契合之处。一字之中强调主笔,收笔重按,捺笔浓重,都使它显现出偏隶书的、更为古质的风神朴茂。但在很多地方改变了隶书的结构形式,不再有刻意蚕头雁尾的波挑。横画起笔不再逆笔藏锋,捺画收笔不再刻意顿挫上挑,加之体形通达、笔画舒展,隶书中聚外放的艺术特色被淡化,已经表现出向楷书演化的特征。四行八字“追”、五行六字“春”,捺画浓重夸张,显现出隶书“雁尾”的特征。同时也带有些许行书连带,一行七字“次”、二行一字“正”、三行二字“府”四字“河”,连带的点缀赋予通篇快慢顿挫的节奏感。《任法悦墓表》字体类型丰富,反映了魏晋时期字体演变中多姿多彩的特色。2.章法自然墓表虽为行楷字体,但章法却浑若天成。通常碑志都有界格,行长字数相等,有行有列章法更显庄重。《任法悦墓志》不做界格,行长字数不等,属有行无列章法却显自然。前三行较谨慎拘谨,平正规整。布白匀整,无明显摆动。自四行章法开始趋于自由放松,布局疏朗豁达,大字愈大,小字愈小,字势稍有摇曳。字群成块状分布,闲散处,疏可跑马,繁密处,密不透风。七、八行呈自然摆动之态。整观全局,字距开张,错落有致、宛如天成,给人以简远、疏朗之感,以任情恣性的书写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单字姿态欹侧相济、大巧若拙、前呼后应、短长俯仰、左右参差、各随其体又极富运动变化之美。方寸之内,亦有疏有密,浓淡相宜,精妙绝伦。类比五代十国时期杨凝式《韭花帖》的章法有异曲同工之妙。3. 浓淡相宜启功先生曾说:“欲知六朝笔法,可于高昌砖志墨迹中探索之。高昌墓志出土以后,屡见奇品,其结体、点画无不与北朝书体通,且多属墨迹,无刊凿之失。”墓砖以书而未刻的形式留存,加之吐鲁蕃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侯,人们今天看到高昌墓砖大多完好如初,提按转折,浓淡燥润以及用笔轻重的变化都清晰可睹。此表集浓淡变化,粗细反差,给予观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二行六、七、八、九字,笔画坚实厚朴,和润迥劲,不见肥腻。用墨,浓不凝滞,若春雨苏润。浓墨重彩,摄人心魄。五行一、二、三、四、五字,笔画瘦劲坚挺,齐整锐利,不见软弱。用墨,淡不贫薄,似古藤挂壁。墨色淡雅,耳目一新。这种错综变化表达出了空间的前后层次,比起碑刻文字平白僵板的刻本,书迹墓表无论从笔法、字法、章法或是形式感等方面看,都为还原一大批砌刻工艺下的魏晋楷书提供了借鉴和参照。4.生动自然笔画曲直相生的搭配,大大丰富了楷书的用笔体系。直线曲线相辅而成,兼而有之,更添生动之风神。倘若被工匠砌刻下来,碑刻中僵直的线条会弱化很多书之笔法风神。字势、连带、笔墨、神韵是刀刻技艺下难以复刻保留的东西。对比碑刻《龙门二十品》的方整劲直,棱角鲜明,以刀石之利去笔墨之柔。难免过滤掉一些自然书写的笔触,代之一股强悍的金石气息,虽然也是中国书法的另一种美学。练习这种刀枪剑戟般的笔画有助于打下扎实基本功,但是要用毛笔写出这种效果,难免不做矫饰。矫饰之下,书写性无疑将被弱化。倘若千篇一律地以锐利斩截,齐整严谨示人,难免不单调乏味,又易显得工艺。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四、新疆雅尔湖《任法悦墓表》带来的启示及感想《任法悦墓表》以书而未刻的形式让今人有机会一睹碑刻本来的面目,让今人对魏碑书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书写的过程中过分执拗的追求点画整齐、棱角尖锐,反而会损失书法艺术本质的书写性。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提到:“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由书写产生的笔意墨情,浑厚苍润,更是书法美学的核心基础。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临写拓片或是墨迹都需细细揣摩,用心研究溯源历史、运笔方式、章法布局等。通过不断尝试,接近、体验古人书写的过程,才能跨越时间的界限,追溯书写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