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文史】白马一布衣||从一组唐诗中看宣防宫和白马津的位置
从一组唐诗中看宣防宫和白马津的位置
文/白马一布衣
唐人高适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沉郁奔放,雄健有力,为当时和后世人所激赏。近读其在天宝六年所作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的组诗,在叹服诗人妙笔的同时,也发现了与咱们滑县地方有关的数个地名:滑台城、宣防宫、白马津、魏公墓……通过分析这些诗中的地名和地理方位,似乎可以佐证宣防宫和白马津的位置。
这十三首诗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前三首可谓是大剧的背景和前奏,交代了为什么要涉黄河到滑台,是因为“世情今已闲”,而身边又无亲友在旁,所以起了出游之念,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作者想在浩荡风波中荡涤心尘,忘却内心的羁绊和忧愁。人生不称意,散发弄扁舟。
诗人从早晨出发,“清晨泛中流”,一叶孤舟,在浩荡的河水中载浮载沉,与天地通,同河水融。各种各样的飞禽在黄河中的滩地上、浑浊的河水里,自由自在觅食嬉戏,岁月如此静好,眼前的幸福令人珍惜。可惜啊,那天空上高高飞翔的鸿鹄,虽有凌云壮志,却如同诗人一般,孤苦一人,高高的云天之上,浮云掩盖了它矫健的身影,乱风吹乱了它孤傲的鸣叫,但是总有一天它会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声凤鸣天下知。作者就是在这种心境之下,开始其出游之旅。先了拜访淇河岸边垂钓的老翁,“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次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登上滑台孤城,北望太行远山,“白鹿岩,王莽岭冠于众山”;俯临茫茫黄河东流,“山河相映带”环山且水抱,山水相谐,顿起怀古之思,伤自身之遇合。天地中,山水间,最后与自己达成和解。独行非吾意,且酌樽中酒。
滑台登临,自有旷邃悠远的壮阔情怀荡涤心胸。念天地之悠悠,一杯英雄气,皆付山水中。诗人离开了滑台古城,再访宣防宫。巍峨的宣防宫静静的立在瓠子堤上,诗人想起了大禹治水,其功赫赫,其名威威。又想起了西汉武帝时,“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汉武临瓠子河决,从官皆负薪,瓠子堵决成功,所以有“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之论,生出“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的感叹。
诗人在宣房宫凭吊汉武遗迹,心情激荡,壮怀激烈,但是身体已经劳累,所以就停下船来询问最近的渡口在哪里。“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一路上,天空中飘荡着汉武帝的瓠子歌,慷慨激昂,使得诗人想起自身,蹉跎半生,屡举不第,顿时幽怨生。“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诗人在舟中感慨,抬眼间。看见了白马渡口,秾阴夹长津。舍船登岸,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在白马津上,诗人“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想起了隋朝大业年间,瓦岗寨群雄并起,烽火狼烟里,李密领导的瓦岗群雄“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忽然间忘记了自身的际遇,为古人担忧起来,“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至此,诗人这段旅程结束。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的行程是从淇水出发,沿淇水至淇河口,到滑台城登高怀古,至宣防宫凭吊汉武帝功绩,再到白马津休憩,远远望见李密的墓地,品评了一番古人,行程结束。这段行程始于淇河口,“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终于魏公墓,“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其中很多的地名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基本上都在滑浚之间,黄河两岸。
有人说诗中并未提到白马津,为什么非要说有白马津呢?其实,在滑浚黄河段只有一个津口被世人所知,被历史所记载,即白马津,其辍棹将问津的,也只能是白马津了。并且“秾阴夹长津”一句验证了我一贯的一个结论,就是白马津不是一个点,或者某个单一渡口,而是一条线,一段黄河,“长津”一词或可为佐证。此是题外话,或以后会专门讨论这个话题、
由于这十三首唐诗中的地名原本为滑县地方文史爱好者所熟知,但为了使更多人理解这些地名,笔者不厌其繁,略简述之。
淇口,在今浚县西南。
滑台,《水经注》云:滑台者,滑氏之旧垒也。后人增以为城,高坚险峻,临河有台,故曰滑台。《河南通志》云:滑台在滑县西北,高一丈,周围十六步。历版滑县志皆有此条,在滑县西北,旧有台,高一丈,周围十六步,今墟其址的记载。
宣防宫,《河南通志》,唐宋文人,历版滑县志,皆言宣防宫在滑县北苗固村。今苗固村有瓠子堤宣防宫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展览馆中陈列众多汉武堵决时的埽料实物,宣防宫在滑县苗固,确认无疑。
白马津,《元和郡县志》白马县条下,白马津,在县北三十里,鹿鸣城之西南隅。《河南通志》和县志中也说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
魏公墓,即李密墓,《大明一统志》云,李密墓,在大伾山西。密,隋末起病后被唐诛,其旧将徐世绩表请其骨葬焉,魏征为铭。七十年代疏浚卫河,李密墓志铭在浚县罗庄村西北发现。
以上是诗中出现地名的简单介绍。唐人高适的这十三首诗中提及的以上地名是按照其拜访顺序进行排列的,淇水、淇河口、滑台、宣房宫、马津、魏公墓。从方位上看,是从浚县西南淇河口到滑县东北白马津。通过对十三首诗的分析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宣房宫在滑台城和白马津之间,即在苗固村,这一点被高适所作的唐诗所证实,或者说,起码在唐代,宣房宫在滑县是当时文人的共识,当时“宣房今安在”,妥妥的实物例证,不可湮灭。
二, 白马津的位置在宣房宫不远,并且在白马津上能够看到魏公墓,距离魏公墓也不会太远。但是我上面说过,我个人一直认为,白马津不是一个单一的渡口,不是一个点,而应该像延津一样,是一条线,是一段黄河的统称。其大概位置,本人认为在今城关镇东小庄沿黄河故道至枣村乡白家庄村以东附近。据传闻,在白家庄西北,曾经发掘过古代沉船。个人认为这个沉船所在的地方大概率在渡口附近。因为只有渡口才是各种船只的集聚地。同理,这个也适应于滑县寺庄村的沉船遗址,或许,寺庄村在北宋时是个黄河岸上的小渡口也未可知。当然,这个也是题外话。
以上,是笔者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的粗浅分析。当然,笔者浅陋,分析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另外,我认为,滑县文史界对高适这组诗是有些忽视的,这组诗,在宣防宫和白马津的定位中理应占据其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宣房宫位置的确认上,高适的诗是唐时的第一首资料,毕竟当时“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白马一布衣
2021年5月十六日
附录《自淇涉黄河途中十三首》
唐·高适
其一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其二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其三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其四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其五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其六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其七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
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
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其八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
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其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其十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其十一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其十二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其十三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