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王礼民:话说童年爱“打嘣”
话说童年爱“打嘣”
文/王礼民
朋友,你知道什么是“打嘣”吗?你会“打嘣”吗?“打嘣”是几十年前我们鲁西南地区农村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或者说体育活动。既简便好玩,又开心刺激,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就常常和小伙伴们玩这种游戏。
“打嘣”要有工具,而工具只要有长短两截木棒就可以。先选一根长约1尺多的、鸡蛋粗细的木棒做棒棍,再选5、6厘米长短的一截细点的木棒作“嘣”。棒棍最好是前端稍稍有点弧度,微微向上翘起,这样使用起来才更得心应手。“嘣”的两端要削尖,就像小学生使用的被削了的铅笔。
“打嘣”的游戏方式首先是要在比较平坦的最好是开阔一点的地上划一个方城,大小有比赛的双方自己商定。然后将“嘣”放进“城”中,压线亦可。以击打“嘣”的距离的远近决定谁是击打的一方,谁是捡拾的一方(我们把捡拾者称之为“喝”)。类似球类比赛的抽签。游戏的行话叫“告”(就是测试。我不知道这个音该用个什么字)。“喝”者就是负责把击打一方打出去的“嘣”往“城”里抛,如抛进去,甲乙双方就实行角色的转换,如抛掷不进“城”中,击打一方就在“嘣”的落点继续击打。其法:先用棒棍击“嘣”,待“嘣”从地面弹起,再将“嘣”打出去,技术好的可以将“嘣”打到几十米开外。捡拾者若想投掷进“城”是有一定难度的。若是一直不能投掷进去,就永久处于捡拾的被动地位。反之,若是击打者打的不远或没有打住,捡拾者投掷“城”中,正反双方立马交换。
“打嘣”的游戏是存在风险的。所以一定要选在比较开阔空旷人少的地方为好,否则“打嘣”“嘣”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的。大人是不喜欢小孩子玩这种游戏的,时常以以往曾经发生过的案例告诫我们。我们邻村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嘣”瞎了眼睛令人触目惊心。“打嘣”一般都是在冬天和初春时玩,那样活动起来身上会比较暖和。所以我们一般都是选在村子外或场院里。有时在街上玩,就特别的小心谨慎,不敢十分用力。
如同任何一种游戏比赛,“打嘣”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首先要击打到“嘣”的准确部位,即靠近“嘣”的尖端部分,以便使“嘣”高高弹起;二要眼疾手快,迅速准确地击到“嘣”的中间位置;三是立足要稳,使足力气,狠狠地将“嘣”击打出去。这样“嘣”才会如离弦之箭、出膛的子弹头,迅猛地飞向远处。概括起来就是“稳准狠”。
“打嘣”看似简单,有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在“嘣”压到了“城”线的时候,比赛规定必须采用“挑”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叉开双腿,来个“骑马蹲裆”的姿势,打棍必须穿过双腿之间进行击打,待“嘣”弹起后,再迅速地抽出打棍进行击打。动作连贯,稍微一慢,就会落空,给对手以翻盘的机会。话说回来,如果即使打上了,用力不足,打得不远,对手也就会很容易地将“嘣”投进“城”中,角色发生转换。
“打嘣”也还有难度更高的一些花样。如一种名曰“三换手”的。需左手执棒,右手握“嘣”,右手先将“嘣”高高抛起来,然后,左手再将打棍迅速地递交给右手,由右手将下落的“嘣”打出去。正如排球比赛的时间差。把握不好,定会落空。还有一种叫作“苏秦背剑”式的,难度更大。左手执棒,藏于身后,右手执“嘣”抛向空中,然后,再快捷地伸到背后接过左手的打棍,转过来将下落的“嘣”打出去。如果技艺不精炼纯熟,十之八九都会落空。新的花样更是给“打嘣”增加更多的乐趣。
“打嘣”属于比赛性项目,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质,因此,如果技术力量比较悬殊,总是处于捡拾地位,来来回回拼命奔跑,也是要吃不少苦头的。击打的一方打得很远,捡拾的一方投掷不力,只会离“城”越来越远,用尽吃奶的力气也很难兵临城下,更莫说入“城”了,极不易找到翻盘的机会。这时,如果胜方具有仁慈之心,就会少击打次数,或允许对手连续投掷,免得输家完全丧失信心或者放弃游戏。反之,如果胜方幸灾乐祸,视输家的苦累为快事,以赶尽杀绝,欲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那么,也会遇到对手的软实力对抗。办法就是故意把“嘣”投到近处的草堆里或土坑中,让你无法继续完成下一次的击打。明明是在耍赖,你又奈之如何?如果被逼无奈,说不定还会发生对手携“嘣”而逃,让你赔了友谊又折“嘣”。所以,对于“弱势群体”还应采取多给点怀柔和仁慈的政策,不仅玩了游戏,也增加了友谊,切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免得对手孤掷一注,破釜沉舟,亦或“畏罪潜逃”。
一转眼离开故乡已近50余年,如今的孩子一来学业负担太重,二来现在的玩具也实在是太过丰富,当年“打嘣”的游戏或许早已不复存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