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丹王出行图上,画上的人腰挂不知名的器物,它的名字叫“胡禄”

在《东丹王出行图》画作中,一骑马之人的腰部位置挂有特殊物件,考古专家们经过研究断定,它就是传说中的“胡禄”。“胡禄”究竟是什么?用途又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谈到国画精品,想必大多数读者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唐、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画作,不过您可能并不知道,其实距离中原较近的契丹王朝同样仰慕华夏文明,并在书画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东丹王出行图》就是契丹国画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东丹王出行图》的作者为李赞华,原名耶律培,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公元926年时,契丹人灭渤海国,李赞华因功受赏,被父亲册封为东丹王,专门统领渤海国旧地。在父亲耶律阿保机驾崩后,其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培受到了严密的政治管控,因此他才迫不得已投奔后唐,被赐姓李,《东丹王出行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绘制而成。

《东丹王出行图》中的骏马丰硕矫健,虽然呈现出慢跑前进的状态,但仍左右顾盼,似乎是有所担心。马背上的东丹王则手把缰绳,面带巨大忧郁,仿佛若有所思,体现了其本人尴尬的处境和投奔后唐的复杂心情。整幅画作的构图严谨均衡,人物形象丰满,且线条描绘细腻精良,极具宫廷绘画之特色。后世书画学者曾评价《东丹王出行图》为“马尚丰肥,笔乏壮气”,认为东丹王李赞华在作画时缺少了豪壮之气,间接体现了他懦弱的性格和游移不定的政治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专家们对《东丹王出行图》赏析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该细节就是东丹王的腰部位置,挂着一件极其富有特性的物件,它的外形样貌尤为特殊,仿佛类似于一件装饰物。该物品下部为梯体状,上部自然连接长形物,其内部中空且有上下可以翻盖的挡皮。它究竟是什么?考古专家们一时竟无从解答,只能试图在史书中寻找答案。

考古专家们在查阅史料后,终于揭开了神秘物件的身份,该物件的名字就是“胡禄”。“胡禄”是什么?很简单,它正是古代贵族使用箭囊的一种,其外表华丽、花纹繁复,使用起来极为方便。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胡禄的三大优点:

优点一:美观漂亮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制度等级森严,贵族享受着极高的荣誉与待遇,因此不仅要锦衣玉食,更要享受诸多高等待遇。胡禄的制造方法并不简单,它采用上好的动物皮毛制成,其外表被绘制各类图案,加之羽箭的衬托,更是能彰显贵族之气。

优点二:保护作用

弓箭是古代人普遍使用的射击类武器,因此在发射时,必须要有足够的羽箭作为后援。但有一点尤为重要,羽箭在发射时,其精准度完全取决于箭后的羽毛。一般的箭囊或是体积较小难以为羽毛留出足够空间,或是质地坚硬易损坏羽毛,所以会导致羽箭精度受损,而带底盖的胡禄只要把箭全部倒入即可,占体积小又不会伤及羽毛,兼具储存运输的作用。

优点三:保全箭只

从《东丹王出行图》中可以发现,画中的“胡禄”其实是带有翻折皮盖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在骑射过程中,放置在内的羽箭因为有皮盖的阻挡,应该不会出现丢箭、落箭的困扰,保证了古人打仗、狩猎的武器储存,也不至于对资源造成浪费。

我们不得不承认,契丹人的确拥有聪明才智,可以发明出如此精良的武器装备。但精良的武器装备并不意味着能打胜仗,毕竟人才是战争的主导者,如果每个人都如东丹王这般贪生怕死,即使再精良的装备,恐怕也无济于事。

参考资料:《国画赏析》 张秀珠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