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王蒙,作品中的茫然与矛盾,成就了他在画坛的独树一帜
导语:王蒙山水直接受赵孟頫影响,并集诸家之长。以其独特的【水晕墨章】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画史会要》评其:“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其创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
元代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都擅长水墨山水画,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
王蒙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被后世推崇备至,他繁密极致的画风是他人生经历的缩影和写照。他把在起伏跌宕中获得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中,把山水景物表现得苍郁繁茂,开创了密体山水画。
《松林写作图卷》
一家皆名士,怎甘做隐士
王蒙早期过着隐居生活,山水画也多以隐居为主题,但从画面形式上看,并没有隐居的平淡感,事实上他也不甘于隐居,选择了当官,不过好运不长,最后惨遭政治牵连而丧命。
王蒙字叔明,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是一代才女,舅父赵雍是元代著名画家,其父王国器也是以书画著称于世。王蒙成长在这样一个艺术家庭,自然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所以他早年上京,就因为高超的画艺而被'馆阁诸公'看重,被视为同辈。
日常结交王侯贵族,王蒙希望自己能够被举荐。然而官场之道一言难尽,王蒙一直都是个闲散小官没有再进一步。后因爆发农民起义弃官隐居于余杭的黄鹤山,整日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逍遥生活,只是这隐也是隐的心不甘情不愿。
《花溪渔隐图》
如果说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那么元代就是天堂掉到了地狱。汉族文人不但被歧视,连科举制度也取消了,前途无望的他们纷纷选择退避山林,隐于画事。王蒙的挚友倪瓒,本也是个富二代,元末动乱后,变卖了家当就归隐去了,一隐就是二十年,后来还出家了,并且多次书信劝王蒙一同归隐。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是一副退避时世的清高姿态,王蒙自然而然也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
但平静的日子过久了也很无聊,王蒙内心时常波流暗涌,既有出仕为官之心,又舍不得这份安逸。所以他一生虽画了许多山水画,满屏的笔墨堆栈,满足于隐居不谙世事的生活,但是在画中不乏表达了对繁华俗世留恋与关心。就如他绘制的《夏山高隐图》,在深山密林中,隐士悠然自得的享受着午后的悠闲时光。然而在山中小路上似乎有一位官员,正手捧诏书飘然而至。
《夏山高隐图》
学成一身艺,货与帝王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文人书生的美妙梦想,笔杆子里写出的不是字,而是安天下的国策。但他们没看到的是,这条路上密密麻麻的坑,却步步惊心,暗藏杀机。
元末动乱时,王蒙认为机会来了,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曾经投入张士诚的部队,后来又结识了朱元璋手下的重臣胡惟庸,明初一度出任泰安知州厅事,虽已60多岁,但总算是得偿所愿。没想到,官还没做多大,他就受到胡惟庸案牵累,死于狱中。“人物三珠树,才华五凤楼;世称唐北苑,我谓汉南州。大梦麒麟化,惊魂狴犴愁;平生衰老泪,端为故人流。”这是王蒙的好友陶宗仪所写的《哭王黄鹤》(《南村诗集》),情悲意切,但是欲言又止,作为好友,眼看一代名家,殒落夭折,只能扼腕痛哭而已,想必一肚子的细节不敢说也无法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王蒙的晚年出仕而叹息,但是身为名门之后,外祖父能以宋之皇裔入仕元朝,王蒙在汉族恢复统治之后有出仕之想,本也无可厚非。
《西郊草堂图》
满屏笔墨堆栈,笔力的自我角逐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于诗如此,于画亦如此。自宋元以来偏向于文人画的山水画无一不是作者自身的创作心态再现,而这一点在王蒙身上,显得尤为直观。怀着茫然与矛盾,却成就了王蒙在画坛上的独树一帜。他一次次以隐居山水为题发问,在天地玄黄、万物造化中寻找自己的归属与存在。也正是因为对于人生的憧憬,才让他以磅礴的气势,莫辨的端倪描绘了《清卞隐居图》,图中的高山似乎一条巨龙,盘旋扭曲直冲入天,气压群雄的魄力油然而生。
《层峦萧寺》
王蒙的山水画,早年受外祖父赵孟顺的影响,后来又受到画家黄公望的指点, 因此他在继承董、巨画法的基础上自出新意,创造了“水晕墨章”。
他的画以繁密见长,而且笔法变化多,功力深厚。他擅长皴法主要是解索皱(弯弯曲曲的长线条,形同解索)和牛毛皴(细线密皴,宛如牛毛)。这正是由董源的披麻皴演变而来,同时也更丰富了皴法的艺术表现力。点苔多用胡椒点和破笔点,墨色层次极丰富。在画中还喜欢点掇人物活动。王蒙晚年的水墨作品多用浓墨擦笔,表现出林木之茂密苍茫,这几乎成了王蒙的一大特色。
《谷口春耕图》
如果说宋画用双勾画叶是写实的手法,那么王蒙用擦笔表现树丛则是写意的手法。但是,从远处看山,岂能看清片片树叶?而只能看到如王蒙所画的茂密苍茫的一片,王蒙的画似乎更接近于真实。
宋画写实的具象,进到元代的王蒙时期,开始有了写意的抽象的萌芽。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蒙作画喜用枯笔、淡墨,用笔讲究方折,注重力度的表现,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正如董其昌诗云:“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太白山图》局部
《太白山图》
描绘太白山的茂林景色,密不透风。画上密密麻麻的苔点,经过淡彩的渲染,极巧妙地表现了阳光感,这在元四家中另外三位的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竹石流泉图》
在这幅作品下方所绘拳石中可以看到一位山水大家的难以掩饰的个性笔法,拳石以披麻皴勾出,点苔,复染淡墨,浑厚湿润。拳石左边的数枝墨竹全用长撇写出,笔法流畅,墨色变幻。
《青卞隐居图》
通过密树深溪自下而上地表达着崇山峻岭,在笔意繁密处透出山坳草堂的居隐,皴法在董巨基础上发展了解索式,笔渴墨润,纵横离奇。使人看画时产生苍茫润泽的感觉,画面具有野逸气息,闲云萧木、如归山林。
《具区林屋图》
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的没有空隙,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山石用“牛毛皴”与“解索皴”干笔皴擦而成,多曲折旋转之笔,以突显出太湖一带山石特有的质感;树叶则用墨与色直接点染而成,丹崖碧树,一派秋日山水景象。
《夏日山居图》
以长松峻岭为主体,山脊做S形伸展,山势连绵,树木葱郁,突出夏日苍翠景致。山峰以淡墨勾勒,再以披麻皴和解索皴加以皴擦晕染处理,焦墨润墨互用,苔点燥润相成,层次丰富,自然中透苍润,厚重中蕴灵秀。
《春山读书图》
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葛稚川移居图》
采用全景构图,打破了宋人以一峰为主的构图模式。整幅画面被山峰填满,只在左下角溪水处留一角空白,属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山石用墨、青、赭诸色反复渲染,色调饱满,更具质感和空间感,呈现“水晕墨章”的独特效果。
《爱厚帖》
存世的唯一一通尺牍。此书学赵孟頫,不仅点画转折具赵书规模,结体也仿学极似,且笔墨圆润流畅,风格清劲飘逸。
《竹石图》
结语:
王蒙画作营造一种特别的境界,初看是山,再看是境,复看是山,又看入心,以繁御简,因简而繁,繁简疏密,相辅相成,于对立中追求一种有机融合。这是生活的认知与循环,亦是艺术的辩证与提升,代表了宋元山水的精神主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