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法证先锋4》,看见路易出轨奎因的闺蜜伊莱恩,我一点都不惊讶。奎因长得漂亮,看着也比较强势,而且工作也不错,伊莱恩在她身边,就像是跟班。每次奎因遇见什么困难,抽不出时间弄螃蟹,没有时间做饭,都是伊莱恩帮忙。甚至,奎因将家里的密码都告诉伊莱恩,让她自由出入。当路易需要参加商务活动时,奎因也是因为工作忙,直接让伊莱恩顶替参加。这在旁人看来,就是在间接撮合这两人,给他们单独相处制造了很多机会。有人说,女人需要一个理由才能sex,而男人只需要一个地方。如果想要男朋友或老公守规矩,就不要给他制造艳遇的机会。与其相信一个男人的忠诚,还不如切断这样的机会。更何况,伊莱恩老是碰见渣男,从来没有遇见像路易那样的好男人,自然也会想要撬走闺蜜的墙角。有句古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实呢,两情若是长久,还真是得需要朝夕相处。我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小伙子恋上一个女孩,一直不停地给她写信。然而剧情最终却出现反转,女朋友嫁给了一直为他送信的邮差。这就是心理学的曝光效应。意思就是,当一个人高频地刷存在感,我们会觉得ta越来越可亲。因为我们的本能,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可亲近的;不熟悉的,就是危险的,需要警惕防范的。我们都习惯被讨好型人格所蒙骗,以为他们脾气很好,很善良,无功无害,走路都不忍心踩死一只蚂蚁。但是,最应该警惕的人就是那种没脾气的老好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底线在哪儿。譬如,伊莱恩。她被前男友骗了无数次,两个人都已经分手了,当前男友找她时,她还能心软地借钱。这种圣母的光辉特质,让她看上去楚楚可怜。奎因也因为同情她,和她做朋友。不管奎因有什么事需要她帮忙,她都会无条件地答应,表面上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实际上却有自己的目的。今天她可以为了友情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明天她就可以为了爱情对你横刀夺爱。在他们的认知逻辑里,人只分为讨好(主人)和被讨好(仆人)的角色,没有平等的身份。如果你强大我卑微,就像奎因那样,长得比自己漂亮,能力比自己强,唯有讨好屈膝,才能靠近奎因,让她放松警惕。但是,一旦角色反转过来,他们作为被讨好(主人)的对象,可能就会无限踩压别人的自尊。甚至还会变成施暴者。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格外偏执,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在她和路易事件曝光后,又不小心怀孕了。路易对她包容爱惜,不过是作为孩子父亲的身份,让她保护好孩子,保重自己的身体。但是,她却想要更多,在路易明确拒绝自己后,她因爱生恨,打扮成奎因的样子,走进路易的家,想要残忍地杀死他。“如果我得不到,别人也妄想得到。”这种偏执的念头,让她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讨好者的每一次付出、牺牲都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不断地累积道德资本,形成对你的控制。或许她总表现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让你觉得她楚楚可怜,但是,你要相信,她也有拒绝的权利。既然她可以无底线接纳别人的糟糕,那么对于自我要求肯定也不高,或者道德底线很低。
最最重要的就是,她讨好你,肯定是抱有目的的,为了利用你,获得事业的成功,或者关系的亲密等等。一旦发现你的价值没有她付出的讨好多,她能立刻露出獠牙,翻脸比翻书还快。
某个心理咨询师说,千万别迷恋一个人对你好,在不远的将来,你还不起。但是,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家庭,还不如建立一个有爱的环境。很多女人不明白,当你在找一个男人当作老公时,也是在为孩子找一个好父亲。记得有一个场景,黄诚康为母亲打抱不平,然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在家里,父亲经常家暴母亲,三番五次出轨,连累母亲染上了艾滋。一个完整的家庭有那么重要吗?她难道真的不知道,儿子过得有多么痛苦?自己的苦痛可以一个人默默消化,可是,孩子不会。他会认为自己有责任为母亲排忧解难,而且有血性的阳刚男孩,更是会用情绪解决问题,他没有那么强的忍耐性,冲动之下,很容易做出傻事。对于子女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父母过得快乐,家庭完整很重要,但是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家庭完整,但是父母经常不开心,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有研究证实: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父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孩子生活贫困的可能性增加了4倍,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可能性增加了2倍,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滥用毒品问题、犯罪问题或自杀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1倍。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疑惑,一段关系到底是不是健康的,一段感情什么时候结束比较好?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是否可以真实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是否可以真诚地表达自我,最傻的女人就是视爱为生命,把爱情当作自己的信仰。你要相信,你是珍贵的,值得更美好的人和事。
写到最后:每个人都有适合社会规则的一套防御机制。我们很容易同情弱者,其实,我觉得像伊莱恩这样的人才最危险,因为善良,可能愚钝,因为老实,可能没有底线,因为低姿态,最容易得到同情,也最容易被原谅。看上去楚楚可怜,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其实,任何关系都是合谋的,“受害者”也能变成“施暴者”。
作者简介:郑立寒,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心理自媒体人,专注“心灵成长”和“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