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必须重温“短缺经济学”

不知道各位读者发现没有,2016年以来,我们对上游产品的价格控制越来越严,越来越广泛了。

先是房子,然后是猪肉,现在又轮到煤炭钢铁了。

房子是控价控销,提高各种门槛,但一个大背景是城市化和通胀。猪肉是在环保的名义下砍掉了很多小猪场,导致2018年以来价格涨了两、三倍(不过2021年以来由于供给的增加,猪价已经缓慢下降,2021年5月的价格已不足2017年的两倍了,但仍然比过去高得多)。

煤炭钢铁这轮上涨刚刚发生,大背景大家都清楚,不多说了。

我们现在要关注一个更一般的问题:ZF越来越广泛地控制上游价格,长期来看会发生什么?

说得没错,短缺。

这一点,早在1925年,苏联的克里茨曼就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在商品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普遍的滞存,在无产阶级自然经济中则是普遍的短缺

原文来自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册第3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里先说说亚诺什·科尔内(Janos.Kornai,1928 - ),他是匈牙利经济学家,匈牙利经济改革最早的倡导者。1957年,他就发表了《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一书,对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性剖析。70和80年代,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进行理论描述,提出了《短缺经济学》。1978年,他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后来是哈佛大学和布达佩斯大学的教授。

科尔内很高寿,现在还活着,真行!

关于短缺经济,科尔内认为,这源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短缺经济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

他写到(《短缺经济学》下册第281页):

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制度条件产生一定的行为方式、经济规律性和正常标准,这些不可能被国家的决策所取消。

他的意思是:短缺是长期存在的,不会因为具体的国家政策而改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更本质的东西。

2009年,他出版了The Socialist Syste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一书,考虑到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但他的结论是(我就不翻译了):

'reform socialism' relaxes repression, but brings about a sharpening of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ventual dissolution of the system.

这当然是很反动的,我们一定要坚决反对,严厉批驳!

当然,当年科尔内是对匈牙利和苏联等“正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析,不适合改革开放后的我国。但是,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现象,或许我们现在,很有重温短缺经济学的必要。

以这轮钢铁大涨价、5月12日以来又被摁住来说,各行各业都有景气和萧条期,现在要强行摁住钢铁行业的景气,那么在上游铁矿石和焦炭价格大涨的情况下,钢铁业的丰厚利润将不存在。是否未来会出现亏损?笔者不敢妄断。但钢铁厂很可能将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进行产业升级,对钢铁质量的把控,也将失去内在的动力。

如果源头的质量出现下降,不再愿意开发高质量(从而高价)的产品,肯定不利于下游产品的质量,也不利于我国整体的产业升级。

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国企,为国家的产业政策服务,难道现在要扩大到钢铁乃至煤炭行业吗?

另一方面,下游需求高涨,由此很可能会产生黑市或者“有关系”的中间商。表面上看,钢铁出厂价保持稳定,但下游可能将不得不从有关系的二道贩子手里买货,钱被谁赚去了呢?

回到短缺经济学,科尔内认为,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方面来看,短缺是社会主义常见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国家与企业存在“父子”关系。短缺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体制改革要消除的目标之一。

当然,科尔内的理论未必适合于我国,所以早在1988年,我国学者马庆泉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短缺经济学”,实际上是把科尔内的理论进行了适合我国的修改。

马庆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两种短缺:需求过度型短缺和供给不足型短缺。后者是体制型短缺,最根本的原因是投资效率的低下。

“然而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则是为了给有效供给的持续增长扫清体制性障碍。”(《新短缺经济学》P273,马庆泉,求实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传统体制下企业的依附性是其经营机制残缺和发生功能性障碍的症结所在。必须使企业拥有生产的、经营的和经济的自主权。”(《新短缺经济学》P274)

当越来越多的行政命令进入市场时,长期来看,供给和需求的总体状况必然会越来越扭曲。进而,投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因此长期的结果就是,供给不足。

想想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以及前苏联的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才需要改革开放,需要大规模松绑。

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代,已经被科尔内和我国学者讲清楚了。

改革开放初期,当供给侧被大规模释放,经济越发搞活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是需求旺盛的情况。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2000和2010年代,我国基本上已经度过了物质上的短缺时代。

但是照目前这个趋势,我们都必须对短缺时代会重新来临,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因为供给侧改革,不就是控制上游供给的吗?这才符合以马克思主义为圭臬的国家的长期趋势。

不知道几年前制定供给侧改革的决策者想到这一点没有,但从超长期的观点来看,为了国家稳定,或许这真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进一步的趋势就是:

一方面短缺,另一方面又要压住价格(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胀),由于必然会传导到下游,将进入凭票供应时代。

对于这个长期趋势,或许一些人会欢迎,另一些人会反对吧。

对我国来说,为什么这次高层要压制钢铁及相关大宗商品价格?

这当然是因为,在全国有大约六亿人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情况下,一旦上游价格大涨传导到下游,这些人的生活将遇到更大困难。

但是这样压价,能解决问题吗?

我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抽取的比例越来越高了。

财政收入每年都增长,但即便如此,每年的赤字越来越高,说明政府花钱的速度,明显超过GDP的增速。

政府为什么花钱越来越多?有以下原因。

1、对老少边穷的补贴,越来越多。尤其是西北和东北。

2、政府自身的开支越来越大。比如公务员的收入,离退休金,明的暗的,很高。

相比于第1条,第2条才是重点,但第1条也很重要。

比如罚款,现在对不合规的汽车超载的罚款,动辄几千元,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控制。司机辛辛苦苦才挣多少?一下子就被罚几千,当然受不了。

而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现在对不合规的电瓶车的罚款,也是动辄千元 以上。

因为如果像过去那样只罚几十元,或者区区几元,根本不够给相关人员开工资的。

这就是通胀啊。

对于上面那个被罚款2000元的小哥,他最后还是把钱交了,因为不交罚款会影响到征信。以后,我估计他,以及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更加严格地遵守交规。

我现在就是这样,哪怕多花五分钟,多走300米,也要把电瓶车停到合适的地方。现在骑车我必戴头盔,开车肯定系安全带,注意所有细节,一切都小心翼翼,因为现在想罚款的警察已经越来越多了。

我知道他们也不容易,呵呵,大家都小心点吧。

那么,罚的钱都去哪儿了?

本质上是被庞大的行政体系给吃掉了。

所以,或许更合适的做法,是严令政府自身吸纳财富规模的扩大,而以这轮通胀为契机,让通胀传导到全社会,提高全社会人员的整体工资水平,进而变相降低政府吸取全社会财富的比例。

要冻结的是各种罚款和体制内离退休金的规模,从而降低政府自身消耗GDP的比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

2021年上游产品的价格大涨,本是一个契机。

因为如果严格限制上游价格,长期来看会造成供给不足,还会催生黑市,加剧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平,通胀仍然会传导到下游。那么在越来越多的人相对贫困的情况下,我们将更快地进入凭票供应时代。

这,或许才是最令人担心的。

当然,前文也说过,或许一部分人会对此感到高兴。

或许这是个长期趋势?

1977年10月7日,苏联批准了新宪法。新宪法宣称,苏联已经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当时的苏联人,可能绝对想不到还不到十年,很多物资都短缺了。更不会注意到还有一个科尔内,正在研究什么短缺经济学。

1970年代的苏联集贸市场

当然,苏联是苏联,我国是我国,绝对不一样的。苏联哪儿能跟我们比?他们差远了。

回到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涨跌,在中短期,仍然会有反复。具体到这轮对钢铁价格的控制,我倾向于认为是短期的。

因为我们的力量很强大,牌还很多。

因为经过这轮压制,螺纹钢价格已经从最高的跌去了25%,在上游铁矿石价格仍然坚挺(暂时跌去了10%)的情况下,钢铁价格的这轮大跌,幅度已经足够。

那么,未来会怎么发展呢?

对于上游产业,我还是乐观派。因为:

1、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未来下游产业反而会遭到更大的打击。消费升级?长期来看将谈不上。而我们仍在消费升级的路上,全民刚小康,肯定要继续奔下去。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对上游价格的总体压制,是暂时的。

2、如果改变趋势,按住价格后就松手,对上游产业松绑,当然更好。

无论如何,上游公司的估值现在是很低的。从全球来看,顺周期行情必将延续。

不过我还是觉得,现在应该多关注一下短缺经济学。这样,无论未来怎么样,我们都将比别人更加宠辱不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