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路 | 耶鲁 | 从女校到耶鲁:最美的路就在脚下
Lily,普顿2020届学员,REA耶鲁大学录取。
还记得12月16日那天是个周一(耶鲁真会挑日子)。早晨起床的时候完全忘了出结果这件事,直到物理课上了一半才突然晃过神来。之后的数学课刚好全班出去吃brunch,下午两节课又都在看电影,所以一天也算是懵懵地过去了,只有时不时看一眼耶鲁招生在Instagram上发的倒计时才会想起这茬。
最后四点下课,立刻冲出教室,找了个没人的地方,一气呵成地打开电脑,登上官网,点击view update。本来等着一长段letter蹦出来,结果却等到个油管视频?满屏的welcome?啥意思?
嗯,一脸懵逼的我完全没看到底下有一个小小的skip键,skip完就能看到我的letter。可惜我当时脑子空白,默默地退回到了view update的界面,看到了底下多了一栏next steps for admitted students。然后愣了一会。。。我是进了?进了?进了吧?
过了半分钟我才回过神来。然后就开始笑,笑到一半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笑。
哦对了,最后那个skip键还是别人帮我找到的。嗯。
参观的前一晚刚好下了一夜的大雪,所以去的时候那些独特于耶鲁的古典建筑都盖着一层整整齐齐的白雪。当时确实是被惊艳到了,毕竟我是颜控。
当初选择我现在的高中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校园漂亮。这是我与耶鲁的第一次接触,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除去我在耶鲁的这三段缘分,我还非常喜欢耶鲁对于博雅教育以及人文社科的重视。
我从小就一直属于不偏科的类型,不管文科理科我都喜欢,也都愿意花功夫去学。在接下来的四年,我也想继续文理兼修,而耶鲁重视文科的氛围可以很好的帮我达成这个目标。
说到女校,好像有些人常常充满误解。对此我就一个字:啥?
嗯,我们只有女生。不,我们附近有两所brother school。嗯,我们有联谊活动。不,我们不都是母胎solo。脱不了单?你以为女校是我们脱不了单的原因?。。。瞎说什么大实话。
抛开玩笑话,女校的确有利有弊。就我个人在Hockaday五年的经历而言,利大于弊。
最初选择Hockaday时,与女校无关,纯粹是被校园以及宿舍条件所吸引。
刚来的前几年,我也因为女校的弊端而后悔过。毕竟作为女校住宿生,不仅上学时周围全是女生,连周末也被女生包围,确实是缺少了生活中一部分经历。
但是又过了几年后,Hockaday开始让我逐渐意识到了全女性教育的意义所在。
我开始逐渐注意到我们生活中所隐藏的很多implicit biases,也意识到哪怕是一些不经意的语句或不起眼的广告词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对于女性的认知。
我们校内学生间互相的帮助和支持也让我更加珍惜女性之间的sisterhood,并鼓励我参加了一系列全女生的活动,比方说我和朋友在十年级时一起创办的all-girls 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 team。 同时,因为很多女性在社会中都会面临一些危险情况,学校也组织了很多鼓励我们保护自己的活动。比方说Fight Like a Girl,是一系列教授我们自卫技巧的workshop;我们十二年级时更是必须上一个学期的Self-Defense课程作为毕业的requirement。
除了与womanhood相关的话题,我觉得我高中四年学到的另外一条就是以上的小标题:Good things begin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的确,这不过是条老套的道理,但是只有自己真的开始按着这个信条付诸行动时,才会意识到其中的真理,几年前的我完全不懂得这个道理。
刚来到美国时我刚八年级,面对陌生的一切,我巴不得缩进自己的壳里永远不用出来。好在我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也渐渐开始探索自己周围新的环境。
九年级时,面对着琳琅满目的高中社团活动,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些。最后,一向不善于step beyond my comfort level的我咬咬牙做了一个让自己都吃惊的决定:那就都试试看吧。所以,我报名参加了一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社团。什么model UN啊,brain bee啊,甚至从没有了解过的neuroscience社团名单上也有我的名字。
比方说Science Olympiad,当时仅仅是为了朋友而报的名。但是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不同方面的知识,也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我一直怀有抵触心理的engineering。 再比方说Rays of Light,一个负责照顾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例如唐氏综合症患者)的志愿项目。参加这个项目前,我从来没有照顾过小孩,更不要说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了。但是咬咬牙决定试一试后,这个项目从第一天开始就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这些孩子的家庭往往收入很低,却还要撑起照顾这些孩子一辈子的重担。 与这些家庭接触的经历让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了自己健康的身体和优良的经济背景是多么的幸运,也让我第一次发现我可以通过我的行动而去影响他人,哪怕只是影响一个孩子、一对父母、一个家庭。
我做过的最挑战的事可能就是我创办Girls Who Code chapter的经历了吧。
在Rays of Light让我意识到我的privilege后,我想要利用我所能接触的资源来帮助我社区中的其他人。我找到了Girls Who Code,一个在全美鼓励女生学习编程并提供资源的公益组织,然后在我的学校创办了一个分部。之后,我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学创办了一个项目,教授那里的女生编程。 最初,我们遇到了许多预料之外的困难。有些学生英语说不好,只能听懂西班牙语。那里的网络也非常慢,所以我们只能放弃了原先安排的线上小游戏。虽然我们当时十分沮丧,但我们很快开始思考解决方法。 最后,我们从学校借来了平板电脑和小机器人,并用它们设计了一些游戏挑战,既不需要网络,也不需要我们用英语去多做解释。现在,这所小学已经开设了自己的计算机课程,也算是我们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10年级时的我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在夏校方面走了很多弯路。最后决定去尝试的活动共有两项:YYGS(Yale Young Global Scholars)和普顿帮忙组织的数据研究项目。
YYGS这个是我自己申请的。虽然没有成为我的主干活动,但耶鲁的氛围深深吸引了我。数据研究的项目虽然没有拿奖,但也让我初步接触和了解了科研,为下一年和耶鲁教授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有了10年级的暑期经历后,11年级的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参加哪些方面的暑期活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申请过程中,普顿帮助我梳理文书思路,决定选材,并帮我深化文章立意,突出我的个人特点。同时,我的文书老师Alex也高效地给我反馈建议,帮助我一稿一稿仔细地更改。
最终,在普顿的帮助下,我拿到了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SSHI),Clark Scholars,和宾大的Management & Technology Summer Institute项目的录取。
最终为了参加耶鲁教授提供的实习机会而放弃了SSHI和Clarks,选择参加了八周的耶鲁研究和三周的M&TSI。
在此期间,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教授本人更是常常抽出时间向我解释我不懂的知识内容。同时,我也参与了实验室的各种活动,包括每周的lab meeting,以及各式各样的lab hangout,比如去教授家看电影啊、出去吃烤肉啊之类的,让我体验了一把学术研究界的生活。
这些经历对我而言算是整个暑期最珍贵的一段回忆,也让我收获了许多。
这个夏校是宾大本科黄金项目M&T(Management & Technology)直属的高中生夏季项目,也跟M&T有着同样的理念:让学生同时学习商科和工科两方面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发展创业。
我们每天上午由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教课,下午则是由工科老师上课。每天的作业都是阅读关于不同科技公司的case study,而第二天则会有一个quiz,针对前一天的阅读来为这个公司做出决定。 除去作业,我们剩余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被用来准备最后的group project。每个小组需要设计并制造出自己的产品,并像一个公司一样去包装销售这个产品。Product fair的前一晚,我们小组几乎是一整晚都在实验室里做最后的修改,直到凌晨五六点才回到宿舍。
说到申请旅途,自然也离不开普顿一路上对我的帮助。
还记得第一次去见丁博前,普顿对我而言还只是众多留学机构中的一个名字罢了。但是踏进普顿的第一步,我便被办公室干净大气的装潢所吸引。
作为一个留学机构,普顿面临的必然是无数面临着巨大压力的学生和家长,但这里的环境却简洁舒适,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压力感。我顿时对这家机构多了些好感。
与丁博的沟通更是让我对普顿好感倍增。我对丁博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起名校的声誉,他更重视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这一点让我对大学申请有了新的理解,也对普顿这个机构有了新的认知。
在后来与丁博共同度过的申请过程中,普顿也的确一直遵守着这条理念,鼓励我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在决定申请专业的时候,我不确定要不要把历史作为第二专业写进申请中。毕竟历史算是耶鲁的王牌专业,而我的履历中,除去个人阅读,缺少任何与历史相关的实质性的活动。但丁博一直坚持我应该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在他的鼓励下,我最终下定决心,申请双专业。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才敢于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兴趣,而最后我获得的录取也展现了耶鲁对真实的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