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去忆想,那些过去听闻的故事
在上篇文章《再谈久远的年代里,所目睹的见闻》中,我已经谈过自己在当时所亲眼见过的一些事情。其中,还就那个时期在农村的某些行事规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了一点粗浅的分析。
今天,想就一些听闻的事情,再说说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这规矩之所以威力无穷,令人不敢逾越的原因。
那时,正处于建国初期,从思想到物质,两条线都在成长。而思想是重点,没有好的思想,在那么贫弱的年代,你很难想象,能够有勇气去把一个新的天地开辟出来。——这就像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了,是必须要有过硬的意志,才能不被困难所吓倒,克服重重阻碍去到达胜利的彼岸。
而抓思想不是写在纸上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地加以实践,在生活中去制造影响力,利用各方面的因素去刺激社会肌体,让它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于是,这规矩便成了关键。不讲规矩的后果,在那个年代,往往是具有毁灭性的,那影响会与人的一生相伴相随。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情。
我们邻村有一个年轻姑娘,麦收过后,她便想去邻村(这个邻村不是我所在的村子)捡拾人家麦田里的麦穗。——那时,各村的田地都是有人看护的,如果捡拾本村的,因为本村的人都彼此认识的缘故,即使跑掉了,也会被人家找到家里来。所以,她便有意去了陌生的邻村的麦田。
正当她到了人家田地里要低头捡拾时,不巧正好被那村里看护麦田的人发现了。结果是,并没有如她所想,跑得慢了,被人家给逮住了。
好一顿揍,然后,就把她放了。
在那个年代里,一个人名声坏了,便会始终被周围人们所鄙视。这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也说过,那“鄙视”的群众力量,可以让人一辈子休想直起腰来。而她正是因为没有去遵守那当时的“规矩”,而坏了名声,这便是怎么也无法挽回的了。
最后,她的选择,便是一跺脚,嫁给了一个刚刚认识的东北那疙瘩的人,从此再没踏进过自己的家乡。
但造化也特会弄人,邻村那位看护人的儿子,后来便娶了这位姑娘老家邻里的一个女孩为妻。当这位“看护人”去到亲家的门上走动时,不免便与那偷捡麦穗的姑娘家人见面了。那情形非常尴尬,无论为了什么,在一些情感方面,他是怎么也过不去了。
结局是,他最终选择了到那姑娘村里的一处僻静地,服毒而亡。
这个事情,我听说后,是非常惋惜的。如果规矩可以通融,是否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呢。如果通融了,是否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而最终让一个社会的风气,便沿着“通融”的大道,风行下去呢。在感情与风气面前,我迷惘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发生在附近村庄里。
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儿媳要生孩子了,婆婆便想着去集体棉田里偷摘点棉花,拿来给未来的孙子或是孙女做一床小被。
于是,她选了一个天色较暗的晚上,与其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一起去了棉花田里。结果呢,刚摘了能有三斤多棉花吧,就被发现了。
当时,这婆婆便立时便给前来抓她们的人跪下了,要求千万别说出去,以保全名声。
只是,也未能如愿,那消息还是让全村人知道了。
最终,这婆婆便自寻了短见。而那姑娘则是被学校开除后,远离家乡去投了远亲。
说这样的故事,总感觉异常沉重。这或许便是一个正在慢慢教化的社会,必然要走的痛苦的路了。但内心,总不忍去直视那些无法承受的灵魂的无着。
回首往昔。那时的阳光,异常明亮;而空气也是异常清新。这些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分明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们,所非常渴望的……